老子道的系统有序互补体系


  老子道的系统有序互补体系

  <一>、完整的秩序层次体系:

  “独立不改”(25章)---秩序层次体系。所谓“独立”就是指道的自立性作用与其相应层次秩序的物的相关“连续”的联系作用。因道与物本原就是一体的,从根本上说,也就没有什么其它与之发生着关系,道就是物质存在中的唯一的存在,道离开物无法存在,物离开道也无以生化。所谓不改就是指道是永恒的有序存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事物中,永恒运动着相互作用的存在。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混而为一”(十四章)等等。其一是老子对道的崇高而至远的理解,而且这个一,不是分散杂乱无序的一,而是一个系统整体的一,独一无二的一的作用功能信息过程状态,而且是处在“中态的公约度”。

  老子的这些宇宙观对不对呢?从现在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来看,老子的宇宙观是完全正确的。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就是独尊兼容的。所谓独立性是指它并不受谁的支配和指使,不以某个人的意识而偏移,而是为自然法制。不是像宗教神论那样说,是上帝或神的意志的在刻意安排。是自然规律的常为性,也是为现代科学和哲学所认定的物质不灭,运动不止,波尔的互补原理,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能量守恒定律,生物的进化论,遗传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发生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都是一些肯定而守常不变的规律。从宇宙的整体一来看,整个宇宙世界就是一个系统统一的整体,唯物主义认为统一就是单纯统一于物质,如此这样就不够完备妥善了,而是忘了道的功信态作用过程,把道给掩幽埋没了。因此,系统整体就是整个宇宙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所生出的世界是一个系统整体的世界,就如一个家族的血缘系统一样。道所生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其普遍的联系性。如第二十五章指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又法于自然,自然法于道、社会法于自然之道的“相互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也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类比关系。万物都是以普遍的自然法则传递层次稳态秩序生化而来,宇宙是一个系统整体,道就存在于这个巨大的系统之中。宇宙自然为一,道也为一,其一在系统整体上是同化原理复归的简单,以其原理扩展生化的异构,则展示了万物的纷繁。系统整体的一是宇宙的道物协同和谐互补承制性存在的模态,才能见到自然的全息图景,再也不是人为条件设定分割的支离破碎的零散模型,是建立在我国古人概全认识方法论为根基,以现代科学成果为实证基本予以优势互补、有机整合性的既继承发扬,又改造创新的既古又新的实用哲学体系。也就可以这么说:复苏了哲学原来以存的生命力,处于其下的任何哲学在一定时期内也无以伦比,那么其他哲学谨能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另外还要做些相适应与相协调和一脉相承的涵接性改造,把那些在内容中华而不实和逻辑泛虚性等不一致的观点如何刻划如一,在此基础上只要不断的吸收合理成份,不断地补充精华养分予以逐渐完善,可以起到指导认知思想的长远作用,这样就具备了科学哲学语言说理的普适性功。高定彝先生在《老子道德经研究》中评价说:“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系统论、整体论的学者”。

  从宏观上来说,虽然恩格斯已经说过:“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界时所用不着的”《自然辩证法》215页)。宇宙是无限大的,关于宇宙的划分有三分法:即微观、宏观、宇观。还有一种五分法,即钱学森先生的划分:涨观、宇观、宏观、微观、渺观。恩格斯将宇宙划分为我们的宇宙与外面的多个宇宙,是因为我们人类已认识到的宇宙就够大了,更大的宇宙似乎与人类认识在目前还似乎无关,所以就将其划分了出去。其实“一与多”的关系只是恩格斯认识上的主观划分,在客观上,我们的宇宙与其它的多个宇宙,事实上还是一个系统整体的宇宙。同样是这样,三分法也好,五分法也好,都只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上的理论划分而已,其实都是就一个完整的宇宙。

  宇宙的单一存在模式,有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呢?从现有的科学研究来看,我认为还是有的。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一是细胞的分裂;二是宇宙的正反物质。

  先说细胞问题。自然中所产生出生命的始祖就是最早的原始细胞。据考古资料的介绍,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细胞化石是在南非的斯威士兰系的古岩层中,距今有35或34亿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原始细胞于当前的发现,可能是产生生命的第一个,是由它们的分裂----一分为二,才会有后来的生命中的阴与阳或雄与雌,才会有生命的传递层级的不断繁衍和种类的增多。一个细胞才是以后多个细胞的开始。因此说,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就是从一开始的,这个一也就是道的功用,同时是本书反复强调的:张景岳在〈类经附巽.求正录〉中指出:“......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由此可见非常的准确。阴阳水火是物质功信始动由来的关键因素,是阳(火)施正气万物乃生、阴(水)为主持群形乃立的相关原理。是太阳的火性把地球之水搬运到太空,遇到太空的冷凝作用后聚集成云化雨而降落到大地,通过如此不断的阴阳水火气交往复升降的液气转化运动,不但把水与气制造成为有了生命的活态,同时逐步形成了地球等(土地)的原始质态,可见宇宙中的初始行星就是由太空寒冰所凝集众多物质的结构整合实体。如此,阳热与阴寒的盈亏规范有序消长偶联互补承制自发自主的涨落运动,既是本为性的事物概率临界位点自我择优生成作用,又是受制于地球围绕太阳椭圆形轨道规范秩序、周期涨落场效应的调控,这也是“道物”对其所属事物在多层多维系的总约束。所以自然中应该先有阴阳水火之后,才能有地球的土地,土地在阳光温煦与水湿的泽润,才能有木性植物的植被,植物根叶种子的氤氲土地而发酵化醇,从无机到有机而逐惭演化出生命与人类。

  关于宇宙中的正反物质问题,从现代科学研究的情况表明,它既是一个科学的假设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可研究的问题,因为早就有人已发现了反物质的存在,这是因为有正电子与负电子、正离子与负离子、南极磁性与北极磁性、引力与斥力、正反馈与负反馈,正熵与负熵、正能态与负能态、道与物等,这些理解,人们依其原理运用到了极其适用与操作的层面,可以用阴阳把这些相互作用统一关联性的概全起来何乐而不为呢?在当前还无法完备获得实证的情况下,按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返者道之功的逆向思维也是暂时能够成立的结论,那么地球总是围绕太阳以规范秩序动态的椭圆形轨道周而复始的运转?这肯定是其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干支力量在托起的中态转运,这么多的力在当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内是难以达到测准的道理。人是万物之灵,总不能不予以解决,那还是人吗?在科学还没有达到那一步之前,用周易的法理作出超前预测的科学还是可以的,因为许多科学的发现和利用总是在其预设之后而产生,总不能因某些难题的存在而始终阻碍着人们在科学哲学上不可跨越的视野,大江、大河、大海、太空、山隔,在过去阻碍着人们的视野与践行,人们运用正确的思维办法分别建了桥、造了船、凿开道也获得了天堑变通途。依据孙显元在《现代宇宙学的哲学问题》中介绍,早在1928年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就曾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到了1932年时,美国物理学家安德生终于在宇宙线中发现了它的存在。又据,现代科学界有人已发现更多的反物质存在的间接的证据,主要是从宇宙射线中判断星系中有反物质的存在,只是与正物质相比含量不多,显得不对称。如从对称的原理来说,有一定的正的物质的存在,就必定有相应的反物质。如果今日我们所见的宇宙是以正物质为主的,那大量的反物质又在何处呢?这是现代天文物理学上一个重大的课题。又据科学家研究介绍,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就会湮灭,产生巨大能量,并转化为其它的物质,如一个正电子与负电子相遇就会形成光子的作用。由此就可以作以下的推论:

  一是现代的一些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都应该是由正反物质相遇而构成的;

  二是我们现在的星球就是一个看得见的正物质,那么反物质应该存在于每个星球之中,这是因为有“道物一体”的方法;

  三是正反物质组成为了一个系统整体。是由于正反物质内外不断产生相互作用作功之时被掩幽着呢,如地球中的南北极的磁性作用等,复归于“有”与“无”之间存在的“中态虚体”,同椭圆形轨道的关键性作用一样难以被发现与利用;

  四是由此就可推论出最早的宇宙就是一个,就如细胞的分裂前一样,是一个单一的宇宙,正反物质是从整一的一个宇宙中一分为二产生的相互作用。

  <二>、无与有的互补统一体系:

  老子在第一章开篇就点题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面四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所见的解读中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解读。第一种“道可道”和“名可名”是主谓结构,即是说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名字的意思。第二种解读将其理解为动宾结构,即是说行可行的道,叫可叫的名的意思。后面的解读都是一致的。“非常道”,那就不是永恒的本有的道。对于前面这样两种绝然不同的解读,这里我们不去评判他们的是与非,因为关键还是在后面的结论,老子论的道是一种“常道”,即永恒常在常为、而转化通运、随机变化的道。接着全文后面的解读是:道的虚无,是道开创天地的开始;道的实有,好象成熟的美女在经过信精交易之后的孕育出子女一样,以万物的母亲为征象有重名之嫌,因为人类有了父母的称谓,不如按其性用功效的能力称为道更加确切恰当。因此我们可用眇观去察道的永恒、无穷、奥秘、微小的生化;用实有去观察道所显示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各种征象。“有”和“无”这两者,都是道的体现,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两者都很深奥。深奥呵,无比的深奥,它是我们认识宇宙自然的最根本的道理,好象成熟的美女在经过信精交易之后的孕育出子女一样,是万物的母亲,是我们去打开宇宙大门的“钥匙”。老子在这一章中,开宗明义就指明了道是一种“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万物运动发生的本源,也是我们去认识道的根本。

  对道所表现出的“有和无”统一的特性,分别作出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如老子在十四章说:“视之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段老子对道的具体描写的意思是:如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虽然用语言不容易表达,道还是有其存在的作用;虽然前面不见始,后面不见终,上下也分不清,只觉得好长好长,用昃性符号捕捉也不好定名、定位、定性,表面上虽然不是实在,但在性功上确实肯定永远的常在,虽然有所恍恍惚惚,不可名状,好象是有形的,又好象是无象的,其实道与其相应的物构成一体后被幽隐着呢,只能说它是一种微小而用肉眼暂时无法观察其连续不断作功的性用。

  再如老子在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一段也是对道最生动具体的描写。但这一段对道的描述并不是讲道的“虚无”,而是强调道的“实有”,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真实存在。凡是有窍的虚空都可以把其当成道,并且还标量规范着道的有序作为,有其容纳事物于以转运生化的规范秩序,虽然有其是是而非的一面,也是有其象、有其物、有其精、有其信的实在功用。

  除此之外,老子对“道有与无”统一的常在模态还有更为生动具体的讲解。如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谓“三十幅共一毂”是指当时的车轮子的构成是由三十根幅(辐)条和中心轴(毂)相连接支撑而成,轴心和车轮中间都是空的,即老子所说的“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只有这样才组成一个可以转动的有用的车轮器具。埏埴为做陶瓷器具的模型,其中间当然是虚空的,即老子所说的“当其无”,“有器之用”是说陶土只有放入这埏埴中才有可能做成能为使用的陶器具。最后讲的是做房子开窗户,窗户和房子的中间都是虚空的,即老子所说的“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房子才能当成居室来使用。最后老子总结说:“有之以为利”,只有有物品的存在,只有成为了车轮子,陶器具,房子等虚空空间才能有承载实在存物的利用价值;即“无之以为用”,这些物品,车轮子、陶器具和房子等,都是因为它们结构中有虚空,才能容纳事物的道理,所以才使它们成为有可利用价值的取向,这同宇宙学的空间与实体的互利共存关系是非常的一致。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无为”:关于“为道日损”新解:损字拆解:提手边是个“员”字,员字上是个“囗”字,在古代囗字是个“椭圆形”,动植物的种子也如是;那么其下是个“贝”字,示意是个“圆宝”,什么是元宝----鸡蛋是其中之一,这个“宝”人们不要随便丢弃了,要时刻握在手心中观察审视而悟道得道,是宝中之宝啊!这些至宝是永蕴着很深奥的妙理隐幽其中,在作功时你是不容易知道的,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作为,知道了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形为,你才知道五谷杂粮是何来的,有这个椭圆形轨道,地球上才有了时空光温距离的差异消长,才有了四季寒暑变化,也就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活动。你把一个大灯泡放在圆心试一试,如果是纯圆的,每一圆周的每一位点(设365个)同圆心是等时空的关系,可见每一位点的光温相同;如果是椭圆形,灯泡又不在圆的中心,予以稍偏一点,这样圆周同圆心则不是等时空的关系;看圆周每一位点的光温度数有什么不同,各取其上限与下限值,用圆周同灯泡最近距离与最远距离作比较,设近距为1000度,远距为-150度,已验证的平均值和每一位点的实测数值各是多少度,能够适应生存。这同古人所言的类似中态。当然地球---太阳---太空之间不是这个数值。这是举例证明椭圆形轨道深藏的规律原理。

  “象帝之先”:许多朋友讲到唇边也不说清,还在保守着“象帝之先”的秘密不宣,必须解证老子的思想不被误读,不被表面化,防贻误后人,如果被外国人解了,还耻笑国无能人,在不得已时卑人只好露一手:又用拆字法,帝字上“立”下“中”,古人把地球作为是宇宙的中心,人身立命于此审察,好象地球未产生之前就有道存,帝字是指地球,后来人们也把人王称着皇帝,希望皇帝当个明白之王,办事公道,不要偏颇,允立执中。再把老子这一章整体相互解读则为:地球是道的子孙,是道这个祖宗把太空(太极)已存的光芒和尘土按照宇宙任务的需要而化合(道冲)来的,从中又清化了宇宙中杂乱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预计这样一个尘土(地球)必将产生人类,将来可以为太空的净化服务。这样才能证明老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有其系统化的科学性,大家认为确实如此,请不要再泛化了。

  从以上几段对老子章句的分析来看,关于道的有与无统一的存在模式,我认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重点:

  其一、因为老子说了无和有,这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所以道是集虚无与实有为一体的存在,因而道也是无与有的统称。其高层次的“有”是---地球同太阳等星球的相互作用;其高层次的“无”是地球同太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椭圆形轨道(太空--太极)。反过来说,无与有是道这个同一个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无和有都是深藏在道里的最深奥的道理;这个道理拿到现代来论也就不玄了,这个“玄”是无始无终的循环交易转运作功。

  其二、道是“常无”与“常有”的统一。“常无”就是道所具有的永恒的虚无的一面,如道在既往是任何感觉永远都感觉不到的运动,是一种无形、无影、无踪,无物,虚无飘渺的存在,但是在观察中又可感到道的无穷的奥妙。对道的这种永恒的虚无特征的表述,老子不仅在十四章有这样的描写,在四、五、六章中也曾连续地讲到了道的这一存在特征,如第四章中讲:“道冲”;第五章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第六章讲:“谷神”等,这些都是对道虚的一面形象地描绘,直白说有虚空即能容万物,有物必须寻找能容下物的地方安窝、是宇宙的空间大道,其下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中道与小道了。“常有”是指道所具有的永恒实有的另一方面。“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的功能信息过程发挥作用要随着物的运化而显现出来,就是以道的法则为根据的。如道的有象、有物、有精、甚真、有信等。因此在观察时,我们又可能常常感觉到万事万物各种各样的征象的具在。老子对道实有的特性的肯定,除在二十一章中有这样的讲述外,在二十五章中也有同样类似的肯定说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再如在第六章中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三十二章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这些都是对道永恒实有存在的肯定,也是“易知易之行”的,其实也不玄,只要人们再也不要认知玄了就好办事了。

  其三、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无名”——即广用之名,“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为”的样子的说法,此情此境“道隐无名”,是道在与天地万物同时化合生成在了一体,掩幽在物体之中与作用功信过程流中,一般在不加以审证是无法见到这些道的,是道生万物之后、生成了相应的物又只能称为其它的名字了,这种说词符合老子的意途。或是天地未始的浑沌状态,因为在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物体可言,所以只能叫“无名”。这时,宇宙还只是原始的不可名状的浑沌世界,所以是“天地之始”。“有名”。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是道生出天地万物,“万物并作”(16章)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道功生为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出现,形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名称。因此,“有名,万物之母”,道就像“谷神”、“玄牝”一样;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一样,兹生和养育着万物的成长。

  其四、“无为用”和“有为利”的统一。在老子看来,虚无的存在是道的可使用、可利用的内在同化价值;而实有存在则是道的可使用、可利用的外在异构价值。在道的自然运动生化过程中,“万物莫不尊道贵德”,这是因为道使万物都具有标量规范有序利用的同化价值;“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器)成之”,道的功信规范法则通过物质的形式,生成各种异构器物,成为自然与社会中有利有用的东西,这是因为道使万物又具有可利用的外在适用价值。

  老子对道的有与无的存在方式的经典看法,用我们今天的顶尖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去分析,有没有其正确的科学道理呢?我认为老子的这些看法虽然很朴素,但与现代的系统自然科学,包括系统社会科学中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相比是基本相符合的。我们可从以上我所归纳出的四个重点,一一进行对照比较。

  其一、虚无和实有的互补统一,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哲学和自然科学上所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现象统一的问题,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所必然要表现出来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本质与现象的互补统一。

  其二、“常无”与“常有”,道的这些永恒的道理和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今日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所讲的物质不灭,运动不止,能量守恒,规律恒定性的科学道理。“常无”即道的主使内在规律的恒定性;“常有”即物质与运动现象的不灭性。

  其三、“无名”与“有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等道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讲我们今日所认识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自始至终的运动过程。万物都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万物不是那个意志力量所创造出来的,都是由宇宙的自然规律任务目标,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万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开头;都有一个由母亲生和育的过程。这个母亲就是大自然和它的发展规律。

  其四、“无为用”和“有为利”这是老子思想中最具有智慧的闪光点。其中又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无与有互补统一的自然价值观;其二、无与有互补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关于无与有互补统一的自然价值作用,在西方哲学中将其理解为神的意志和因果目的。因果目的论是西方哲学一个研究的范畴,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沃尔夫到康德等,他们几乎都大至相似地认为宇宙存在一个目标任务,存在一个自我管理的推动宇宙向着完善、完美方向发展和运动的力量,这就是因果目的论哲学的主要依据。这些哲人都在思考着宇宙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完善完美的倾向,柏拉图的因果目的论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认为善的目的就是神的目的。善就是事物的完善、完整、完满,也即好的意思。亚理斯多德在论及事物产生的“四因论”(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因等)中,因果目的就是原因之一。还有沃尔夫的老鼠是为了给猫吃的的猫鼠论,康德的客观事物存在的因果目的论等等。尽管他们的因果律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但从深层的内容去分析,他们的因果律与事物发展的和谐有序合律论是相通的。目的就是追求事物的和谐有序;实现目的无疑就是要按和谐有序的规律办事。因此,在人性化的社会里,目的性与规律性是完全统一的。

  老子的“无为用”和“有为利”的道论,虽然没有谈自然的目的性,但却谈了道的德性。在道的善意中,有和目的论非常相一致的地方,这就是老子的道与德是支配万物生长的根本,“道生之,德畜之”,道统天下,德养天下。因而万物之间的关系,万物与人的关系,都是有利有用的关系,或者说“有益”与“不害”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关系。总之,是一种和谐有序无为、无事、不争的关系。其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说,道的虚体是为了有用于自然这一目的而存在;而物的实有也是为了有利于自然这一目的而存在,虚体之"无"与实体之有都是有利互用自然本身的,所以它们很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因此,就有点像西方世界的目的论所说的那样,似乎有一种神的意志和目的在安排。而老子不那么认为,不是神的意志,而是道体的本有作用。

  推而广之,在现实的世界里,虚无与实有的对偶互补秩序统一现象是自然世界里最为普遍的现象,虚实的结合不只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是大自然鬼斧神功的创造规律。老子虽然只举了车轮子、陶器具、房子等三个例子,实际上是反映出自然世界的一种普遍存在征象。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是自然的造化,还是人工的制作,要实现其价值功用,就必须是虚实的完美的结合。如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它也是虚与实的结合体。它的虚就是地球的宇宙空间和山川平地\江河湖海,包括有大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等。其实有就是地球本体存在的山脉的虚实,有了虚实、则有了盈亏涨落消长的动因,事物才能在运动中不断地交易与变易,如果同镜面平坦,则无法容物盛纳功用,水泽旁流,物无以根基之准,则万物无以生长发育。只有盈亏虚实有无两者就构成了地球存在的可能。其它宇宙天体也同是如此的,如果缺一就等于全无,因为虚实都是互为有用的必然存在。

  为什么宇宙会有这样铁定的规律呢?其原因就在于物质不灭和永恒运动的本性所决定的。物质不灭,就是一种实体的永恒存在;物质又是永恒运动的,运动就需要有空间与时间,这就是虚无的永恒存在,两者都体现同一物质中,当然就是虚无与实有的结合。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时间与空间的形式决定于物质运动的速度与质量。如超光速与不超光速就大不一样。另外与质量的大小有关,除此之外,如运动的方式是机械、化学、或是电磁等运动形式,也会有区别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构成物体虚与实的结合样式与该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和方式有关。如我们来举一个现代我们认识到的最小单位的物质,即场量子为例。现代科学已认识到场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如介子场、电磁场和引力场等。其中介子场中的介子;电磁场中的光子;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这些都是量子。量子的运动也同样需要时空,因此量子的运动和能量的传播,并不完全波动的,连续的,而在波动连续基础上,同时又是一份一份地传播的,即有间隔的空间。量子波动连续体就是量子的实有,而被间开的地方就是虚无,因此量子体也同样是虚实的结合物体。量子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形态,可以充分地说明现代物理学上由普朗克、德布罗意等一批量子物理学家所建立起的物质波粒二象性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再由此推论到整个大宇宙的的虚实结构来看,我们也可用现代物理学上发现的实物与场的关系来进行解释。实物是指由整个具有静止质量的基本粒子、元素等所构成的个体间断性的诸种物质形态,场则是指存在于整体空间中具有传递相互作用能力的一种连续性的物质形态。前者为实有,而后者则为空间大道。宇宙中的整个物质系统就是由这两者统一构成的。

  关于无与有统一的社会价值作用,老子认为大道之行是“天下为公”的。在老子看来,大道自然就是这样,一心只是为了别人,唯独没有它自己,对自己没有一点私利。因而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其意思是说道兹生万物不是为了拥有;为万物尽力而不以此要居功;促进万物的成长也不是为了主宰万物(见51章)。这些都是道的虚无的思想,而对别人,则是有利于别人,就是有的思想。大道就是以这种“无为用”和“有为利”的存在方式,对自然与社会释放出最大的善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大道与善德就是这样完美的统一。

  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之治,反对儒家的仁义之治。所谓自然无为之治就是老子的虚无有用,实有有利的思想。他在许多章句中都强调人要回归到像婴儿那样就最好,因为婴儿的心理无私、无欲、无知,婴儿是讲真话、性本善、不说假话骗人,有时大人们告诉他(她)骗人说:“我不在家”,他就说“我爸我妈说他(她)不在家”的无意性直爽,最自然单纯与虚无,这是老子心目中最理想化的自然人,与道最接近。而社会人不同了,私心、欲望、知识太多了,因而复杂,人的行为意志、目的太多,本该虚无的东西没有了,就与道相去甚远。所以,老子才发出各种令今人难以置信的言论,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还有“绝圣弃智”,“绝学无优”等等。

  有人批评老子的这种消极和反对社会进步的思想,是愚民的是否有一定的“道理”呢?这的确是老子哲学中一大“弱点”吗?其弱点并不愚也不拖,能够走上法制自然的社会就是进步社会,有单纯朴实又没有花言巧语之民就是善民。但其已确立了“天下为公、自然无私”管理法则,这是一个大目标和大原则为前题,也是当前“认知”统一获得公允的重要标准,没有这一标准就谈不上是公正开明的社会。但是这一点,我们又必须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我的认为是,只怪老子的思想意识太超前化了,又不可能是有单纯性的唯物历史史观,因此老子当时的本有思想就与当时西周社会的现状出现了极大的反差。中国历史进入周朝,虽然有封建社会的萌芽,但还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主占有财富,拥有奴隶,过着寄生奢侈的生活,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还因这种私有财物的多少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中的等级十分森严繁杂。据史载,天子为第一等,诸侯为第二等,卿大夫为第三等。诸侯由于功勋大小和受封土地的多少,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的爵位。卿大夫又分为天子卿大夫、大国卿大夫、列国卿大夫、小国卿大夫。诸侯、卿大夫又统分为九等,称为“九命”等等,这也是当时的现实。天子等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和安定,一方面用暴力对付奴隶和周边异族的反抗,另一方面用仁义礼乐来控制贵族等级中各自的地位与权威。但是还是有战争、屠杀、盗贼多有、田园荒芜的情形发生。所有这一切现实生活,老子都看在眼里,用他自己的道来衡量,当然是不合道的,而合道的是黄帝依自然而立的“天无私照、地无私存、人无私立”的天下为公。在老子看来,同样都是一个自然人和社会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为什么要自相残杀,损害他人利益,不能平等地和谐相处,其主要的原因,老子都将其归罪于当时社会的各种“文明”,归罪于“天下无道”。因此,老子对当时社会的各种文明和制度都是极不满的,极立主张“以道莅临天下”,幻想那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些都是老子思想中非常倡导的民本社会。

  老子的天下为公思想,“大道无亲,与人为善”的思想,对照现代的社会科学思想来看,应该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和主要内容等学说比较接近,但又与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对立矛盾斗争,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平衡观点不一致,不同马克思的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无序性,而老子却把自然社会正确缕晰化为常态与失态,常态以正制邦、失态以争治国;养兵以备,不得已而用之。在毛泽东思想中,毛泽东将马克思思想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虽然建立了新中国,其思想在建国后对内逐步能够摆脱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矛盾斗争,否定之否定和对待事物的平衡观点,对内以常态以正制邦,对外以求同存异、失态以争治国的相应互补结合运用,那么中国的民本社会就不会在纷争的过程中怨枉拖累几十年了。

  既于老子的“绝圣弃智”、“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思想,是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因素,但能否从更积极一点的角度来理解其中的好的一面呢,如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在人的欲望与需要和自然与社会中去建立起一种利益与价值的有序关系,相得益彰的关系,尽量去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事,尽量不做损害自然,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这样岂不是更好吗。这就是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也是人类最大的幸福,这不就是老子道学思想的最大亮点吗,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张要建立起和谐社会,其根本的宗旨也是这样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用这种指导思想来总结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文明,有些现象的发生,是不是应该指出它们的不应该性呢,如科技的进步本是人类文明一大特征,它为人类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是,它也为人类的无止的贪欲和纵欲所利用,就由有益转化成为有害了。火药的发明,就变成为一部分人征服、欺压、奴役另一部分人,或是造成人类彼此为敌的枪炮、炸弹、原子弹等武器;机械、化工、电器等工业文明的进步,就成为少数拥有资本的人进行资本生产,资本积累,满足少数人对财富占有欲望的工具;物质文明的丰富,必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样丰富,所有这一切又为少数拥有财富的贵族阶层所独占,成为他们享受生活,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由此造成社会贫富差异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

  人类私欲,包括有财富欲、物欲、色欲等等,是无止境的。在文明社会的生活里,某些个人和少数人或集团的私欲无控制,就必然会无道义、无规则,导至出损害自然环境与社会其他人的利益的事发生。社会生产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假药、假酒、假货、伪劣产品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鸦片、毒品等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社会的贪污腐化和黑恶势力作怪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这些都是囗称的表面文明的假象,都不是真义的文明。

  人类有欲这是自然的,但过份地纵欲,以至于损害他人利益就是错误的;社会的文明进步不容否定的,但将其文明用于满足个人的私欲,想方设法残杀人、毒害人、欺骗人、愚弄人、控制人等就是错的。人的生活欲望与目的应该遵循自然和社会的规则而生活,要和谐有序的生活,如老子在八十一章所言:“天之道利而无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就是要和谐相处,与自然,与其他人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制人的欲望,去掉一些不良的、害人的所谓“知识”,即混杂在社会文明中的垃圾等,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人类社会就是应该向着这样美好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