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动与人类生命运动的根本区别


(生命运动学之三)

人类生命运动与人类经济运动的根本区别

1、人类生命运动与人类经济运动的区别:

人类生命运动公式是“Q+(Rtq-W)”,人类生命运动规律公式是“Q=(Rtq-W)”。在人类生命运动公式中,“(Rtq-W)”的结合形式是“Rtq”成为“R1R2R3R4R5”的共同分配利益,无论是“R1R2R3R4R5”中的哪一个人成为消费者产生个人需求欲望时,都是个人生命运动的表现,个人生命运动是个人的需求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在个人劳动中累积实现个人消费的需求能力,如“Q+R1= Rtq”、或是“Q+R2= Rtq”、或是“Q+R3= Rtq”、或是“Q+R4= Rtq”、或是“Q+R5= Rtq”,在获得了“Rtq”之后,个人的需求欲望“Q”才能与“Rtq”结合成“RtqQ”,这是表明一个人具有了需求欲望又具备了需求能力,才能用“Q+(Rtq-W)”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需求,个人因需求则形成了人类生命运动。在人类生命运动规律公式中,同样的道理,“(Rtq-W)”的结合形式是“Rtq =(R1+R2+R3+R4+R5)= Wtd”,“R4”是“Rt”产生“Wt”,“(R1+R2+R3+R5)”是“Rd”产生“Wd”,“(R1+R2+R3+R4+R5)”都能产生个人独立价值,即“Wtd=Rt”,独立价值“Rt”累积后与Q结合成为“RtqQ”,使“Rt”转化为“Q”,则“Rt=Q”,由“Rt=Q”与“Wtd=Rt”的等量关系变成“Wtd=Rt=Q”,在这样的变化关系中,人类生命运动规律“Q=(Rtq-W)”公式成立。

从上述二个公式的结合认识中,我们了解到,人类生命运动的形成是由消费者个人的需求因素产生的,产生了一个人的需求与许多人的劳动在td下发生结合,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因素成为间接劳动因素与其他劳动者的劳动因素共同结合,生命运动的结合关系是劳动因素的共同结合关系,也是资源共同利用的结合关系,资源共同利用使任何个人的劳动都是为实现他人的需求,于是任何劳动发生在个人生命运动中时,他本人就是一个直接的需求者,其中存在着由个人的劳动转化为个人的需求。劳动者的劳动量在转化为自己的需求量时是等量运行的,需求量与劳动量的等量运行,是人与人之间生命运动发生结合时的平衡定律,等量关系是形成平衡定律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生命运动保持共同结合的运动起点。

另外,我们再来分析人类经济原理运行,其原理运行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交换需要一个场所,”交换市场的建立就是在形成经济原理运行的环境,于是“”取代了“td”的作用,使人类的需求与劳动因素掩蔽在资本运动的交换性背后,因此经济原理是以人的需求为载体的物质交换。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RtqQWRtw”,经济原理运行是在两个人之间产生买与卖的因素,“RtqQWRtw”是一方形成独立的商品生产,另一方形成独立的消费需求,然后在“”中交换。“Rtw-W”是商品生产的过程,是“Rtw”与“R3R4R5”的交换,“(R3+R4+R5= Wtd”,各个劳动者获得了“Rtw3Rtw4Rtw5”,也就是把“Wtd”与企业家的“Rtw”进行交换。交换之后企业家获得了商品“W”,劳动者获得了“Rtw3Rtw4Rtw5”,各个劳动者积累自我的“Rtw3Rtw4Rtw5”与自我的需求“Q”结合后,转化为一个具有消费能力的对“W”产生需求的消费者。另外“Rtw-W”中的“Rtw”与“Rqw”和“Wtd”结合为“WRtw”,于是企业家才能用“WRtw”与消费者的“RtqQ”进行交换,买卖因素构成了交换形式产生了经济原理运行。

从上述的分析与认识中,经济原理运行分成二个方面进行,一是企业家与“R3R4R5”进行交换,形成的是“一对一”的单一交换关系,体现为“Rtw-W”,具体的交换方式是“Rtw3Rtw4Rtw5”与“R3R4R5”的交换;二是企业家与消费者进行交换,形成的也是“一对一”的单一交换关系,体现为“RtqQWRtw”,具体的交换方式是“Rtq”与“W”的交换,经济运动原理运行是在物质交换基础上与单一交换关系中进行的。所谓物质交换基础是以货币为主体的物质交换形式,所谓“一对一”单一交换关系,就是只有一个企业家与一个劳动者和一个企业家与一个消费者的对立关系。在与劳动者的对立关系中,最终发生的行为是一方自愿购买劳动力(包括各种劳动因素),另一方自愿出售劳动力,然后把劳动力或劳动因素组织到一个生产企业内部中。在与消费者的对立关系中,最终发生的行为是一方自愿购买商品,另一方自愿出售商品,购买者以自己的消费资金与商品进行交换。单一交换关系是在你与我之间发生,不存在有第三者关系,它把企业家与社会的范围缩小到只剩下单一交换关系。

经济原理运行是一个生产者与社会所构成的单一交换关系,或者叫做单一经济运行关系,这是分离性与局部性的运行;而生命原理运行是一个消费者与社会各种劳动因素的结合关系,并在结合关系中,自我的劳动因素不仅产生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他人的需求,这是结合性与整体性的运行,经济原理的分离与局部运行和生命原理的结合与整体运行就是人类经济运动与人类生命运动的不同区别。两者对照起来,人的生命原理运行是需求与劳动的结合,经济原理运行则是需求与劳动的交换;需求与劳动的结合是在“td”下进行的,以“td”的运用为主导性,然而在“td”的运用上,“td”是没有量化表现的,于是通过价值的量化作用来转化人与人之间需求与劳动在“td”上应用的等量转化关系,“td”不为个人拥有,所有人都可以共同运用到,于是产生了结合性与整体性运行效果;而需求与劳动的交换则不是以“td”为运用因素,而是以“”取代后再以资本为运用因素,资本为物质因素可以个人拥有,其实资本的产生与应用同样具有“td”的运用,然而在“”中资本的运用被简单化了,简单为货币是一种“静止”的物质形态,以物质形态对应于商品本身同样是物质形态,这样就理所当然的产生了交换性质,于是货币与人的需求和劳动在“td”应用上的能动性转化为以“静止”的物质形态形成交换性运动,于是资本运动得以产生,并在交换性质中以物质为基础形成单一交换关系,使经济原理在分离与局部中得以有效运行。

2、人类经济运动与人类生命运动相比较产生了不同的运行方案和运动结果:

Rtw-W”与“RtqQWRtw”二种形式构成了经济原理运行,需求与劳动是以交换形式产生,原因在于需求与劳动没有相同的td运用,因此,经济原理运行要求建立起,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在一件商品上形成买卖交换关系,买卖必须涉及价值,于是在一件商品上通过资本运作产生了价值运动,一件劳动产品只有产生了价值运动后,才能具有交换性,才能成为一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属性的商品。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一件商品的制造,既要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给予企业家的需求,以便于企业家用它与消费者进行交换;也要生产商品的价值,这是给予劳动者的需求,以便于劳动者用它去购买生活上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同归于同一件物品时,这一件物品成为一件商品。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因素,是由于在整个社会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人人都具有制造某一件单一物品的生产能力,有的人可以制造出这一种单一物品,另一些人可以制造出其它类别的单一物品,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需求对方劳动产品的,于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需求欲望,在单一物品上设定出价值,并与物品本身进行分离,单一产品生产的企业家与劳动者自己不需要使用自己生产的物品时,可以把物品上的价值分离出来,以价值作为一个交换条件,与其他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物品进行交换,于是物品与价值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在交换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与劳动发生了交换式结合。

经济原理运行需要产生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与结合关系,它与人的生命原理运行需求和劳动的结合关系是基本相同的,它们是同一事物本质上的两个不同表现,虽然表现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人类经济运动,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等量关系是不成立的。人的生命原理运行为什么会产生需求量与劳动量的等量运行,是由于需求与劳动共同运用了“td”,而经济原理运行为什么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不能等量运行,是由于需求与劳动没有共同运用“td”,而是通过建立起一个新的交换空间产生商业行为,并以资本为交换工具进行交换,在交换形式和交换结果中产生了企业家所追求的最大化生产利益,于是导致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不平衡的运行关系,这就是人类经济运动与人类生命运动所产生的两个不同结果。

资本运作产生价值运动,价值运动就是资本的运动,这就是经济原理运行的形式。价值与使用价值同属于一件商品,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交换。一件商品上同时包含有价值与使用价值,那么两者是如何来进行交换呢?同属于一件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不能够进行交换的,而是要把一件商品上的价值进行分离之后,再与其它被分离了价值的使用价值进行交换,那么,在同一件商品上必须先进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在分离之后,被分离了的价值可以与另一件商品使用价值在特定的”交换形式中进行交换,通过两件不同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才能实现一个人的需求与另一个人的劳动进行交换式结合。同一件商品上只能进行价值分离运动,分离是为了进行交换,在交换过程中,是一件商品价值与另一件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结合,这样就在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商品中产生了价值结合运动,通过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运动后,才能产生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

经济原理运行的形成其实就是价值运动的形成,是由于有许多人的需求因素同时发生在同一件商品上,一个消费者需求一件商品使用价值,一个企业中的企业家和劳动者需求一件商品中的价值,以及一个生产企业需要购买科技成果和向国家交纳税收等,都要在同一件商品上产生出商品价值,于是在同一件商品上因人类的不同需求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运动结合。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是分开运行的,分开运行的原因在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需求者,他们各自的需求因素不能同时的应用到“td”,如果能够运用到“td”时,是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运动同步到位的进行着,也就是消费与生产在“td”上的结合,消费资金直接作为劳动者的独立价值报酬,也就不存在价值分离和价值结合;正是由于同一件商品上两者需求的“td”是不相同的,于是商品必须在”交换形式中进行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运动。

价值分离运动表现形式是Rtw-W”,由“Rtw”与“R3R4R5”的交换产生,“Rtw3+Rtw4+Rtw5”构成了一件商品价值;价值结合运动的表现形式是“RtqQWRtw”,由“Rtw-W”中的“Rtw”与“Rqw”和“Wtd”结合产生“WRtw”,“WRtw”是商品价格,然后再与“RtqQ”进行交换。我们知道“WRtw”中的“Rtw”要大于“Rtw-W”中的“Rtw”,也就是说价值分离量与价值结合量不是等量运行的。在交换性的经济运动中,货币成为物质形态,商品本身就是物质形态,虽然货币与商品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在货币与商品上都物化有“td”上的应用,可是在交换中“td”的应用被排除了,排除之后不以“td”的应用为重要性,而是以产生的“”交换形式和交换功能与作用为重要性,这就是在人类经济运动中所产生的资本主义思想和财富理论,资本运动排除了人类生命运动,使人的生命运动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只存在着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资本是交换中唯一要使用到的工具,所以经济运动原理运行不以人的生命运动为表现而是以资本的运动为表现。资本既是形成交换的工具,也是企业家开展生产的工具,在运用中成为企业家谋取增殖性利益的工具,消费者用货币去交换使用价值的时候,必须符合企业家对利益的需求欲望后,企业家才能把使用价值交换给消费者,这时就发生了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不平衡运行,在由企业家所支配的“”交换形式中形成了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是不相同的。

一个人的生命原理运行始终都是个人的需求与劳动在“td”下的结合,因为需求与劳动同时体现在个人身上时,不可能发生分离现象;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与劳动如果不能在“td”下进行结合时,一个人的需求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劳动又如何产生?就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人类以为交换的商业行为产生了,人类因此而产生了商业社会,在此基础上,继之而产生了现代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出现以后,以”和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产生了。几百年来以”和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只是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人类劳动因素的组织形式,可是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社会人类需求因素的组织形式,社会的需求因素在今天依然还是个人自由的消费形式,谁都无法确定某一个消费者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需求,企业家在这样的情形下,只能把生产与消费进行分离运行,分离之后造成人类整体的需求能动性与劳动能动性不是在“td”下进行,于是生产与消费发生了分离运行,在分离后为了把两者进行结合,人类创造了以”和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交换,通过交换试图完成人与人之间需求与劳动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一定的效果,人类发现了这个效果后,以为以”和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完成人类的需求,于是认可了资本运动,继之又依赖于资本的运动。商品经济的价值运动就是以资本的交换性来形成的,并在价值运动中结合进了资本的增殖性效果,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与劳动产生了结合,可是在特定“”中又产生了利益分配结果。“”、资本、利益分配统一结合后,除权力与资本势力因素在外,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运动既要符合需求与劳动的结合,然而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原理运行必须局限在“”中,服从于资本的交换性和增殖性,最后就是服从于权力与资本的利益分配。

“一对一”的单一购买和出售关系,是生产资本以交换形式进行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运动时所建立的经济关系,在单一经济运行关系中,资本运作得以有效进行,所以价值分离与结合运动在单一交换关系下运行,得以实现价值量的不平衡运动。不平衡运动的产生不是企业家个人的错误,而是全人类的错误,归纳起来是人类的消费与生产分离运行所造成的错误,于是社会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一个社会不能是独立性的个人行为方式,独立行为必然会有冲突于是产生竞争局面;一个社会应该是整体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经济运动以个人独立行为方式构成了当今社会现状,于是就产生了“单一”交换关系运行于经济运动中,人类产生了“单一”经济运行关系后,又依赖于这样的经济运行关系产生企业活动、消费活动,于是整体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单一经济运行关系下的经济运动中永远不能解决。

经济原理运行产生的问题是:“原有分离出来的所有价值量,与原有的商品使用价值无法进行结合。”这种不结合关系在“”中形成,不结合关系在“一对一”的单一交换关系上是不表现出来的,可是反映到整体的劳动分工与劳动交换关系上时,这种不结合关系才能完全体现出来。单一经济运行关系产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结果,然而实质上是在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在交换结果中来决定和产生社会利益的分配方案与分配机制,企业家以拥有生产资本和运作生产资本,成为社会利益分配的支配者,商品价值的分离量小于商品价值的结合量,就是在“”交换形式中产生出的利益分配方案与分配机制。

“一对一”单一交换关系中所形成的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变化,成为生产者生产经营的指导,生产者以商品价值结合量大于价值分离量为谋利方式,这是企业分析经营利润的杆杠。如果商品在出售时,其出售价格大于自己所有投入的生产资本时,生产者就会继续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这一情形在分离性与局部性的经济原理运行中又有另一种表现形式,社会总体生产幅度的增大,产生了总体分离价值量的增大,于是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在增大时,促使生产者或经营者把商品价格提高,于是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资本增殖性运动的“副产品”,价格在不断的攀升时,消费者对手中的货币开始失去信心,于是抛弃货币而大量购买货物,更为促动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演变为急剧的通货膨胀、最后发展为恶性的通货膨胀,那么整个商品经济窒息了,通货膨胀一般是从单一经济运行关系中,由资本的增殖性运动形成的。如果商品出售价格与投入生产资本相比较往下倾斜时,生产者就会力图降低劳动力价格,或在企业内部进行裁员,缩减生产投入;这一情形在分离性与局部性的经济原理运行中也有另一种表现形式,社会生产中总体的分离价值量在达到一定幅度的时候,它与被分离了价值的使用价值量越来越不能保持平衡运动关系时,社会开始对一些商品的需求量降低,而生产的幅度与进度并没有降低,商品大量涌入市场中,供给大于需求,促使生产者或经营者把商品价格降低,于是产生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失业是两个孪生“兄弟”,他俩的“养分”就是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的不平衡,“俩兄弟”长大后就是经济危机的发生,通货紧缩是价值运动在自我进行平衡运动的调整,即调整资本增殖性运动增大部份的缩减,它是从单一经济运行关系中,由价值分离量与结合量不平衡运行造成的。企业在需求量下降和商品价格下降时,也有采用科技来提高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益的方法,作为降低单件商品上的劳动者报酬,如果在这些企业家可操作和掌握的运作下,生产到最后仍然还是无利可图时,企业家将会停止生产。以商品价值和价格为利润杆杠就是经济运动原理运行的价值规律,这样的价值规律研究是在物质交换的层面上、以及在单一交换关系运行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这个研究作为经济运行的指导时,并不能解决经济运动的本质问题,由于坚持这样的价值规律,反而是确定了一个本质问题的永久性存在。

“一对一”单一交换关系表现的是企业家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经济中生产关系的本质,但是企业家是组织一个企业生产的支配者,于是这种关系转变为是一个企业与人的关系。所有的企业与人的关系在整个商品经济中,把“一对一”单一交换关系转移到了企业上,而价值分离量与价值结合量的不平衡运行也转移到了企业中去进行消化。全社会分离的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完全转化的,全部的商品使用价值只能是部份的被分离价值所转化,未能被转化的部份,就是一些企业生产投入的亏损,因此,商品经济注定是有一部分使用价值不能与价值进行结合的,由于部份不能被结合,同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产生竞争,于是就注定了商品经济是一个竞争的经济,那么谁才能被消费者接受呢?这时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的范围,不再容企业家进行支配与控制了,于是,各个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同行业的企业家们必须进行竞争,竞争导致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强,反以为竞争是经济运行的根本,以为没有竞争就不能进行经济运行,虽然竞争力能造成个别或局部成功,但不是整体成功,整体成功是合作趋势而不是竞争趋势。竞争经济导致在一个社会中,竞争是个人生存手段,是个人在竞争生命能力,于是人类生命运动不需要合作,而竞争因素上升到社会群体中时,产生阶级分化演变为阶级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全社会的商品使用价值与分离价值不对等的情形下,最后总会有许多的企业面临亏损、破产、倒闭,破产和倒闭者退出经济运动,亏损、破产、倒闭现象就是弥补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运动,也是价值运动自我进行价值分离量与价值结合量不平衡的调整,进行全社会生产与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调整,这时遵循了人类生命运动规律中需求量与劳动量等量运行的平衡定律。虽然市场经营有风险,不断的有企业在亏损、破产、倒闭,可是在单一交换关系中,人们看不见整体的生产与消费的结构现象,看见的只是成功者在单一交换关系中获得利益的现象(这一现象具有片面性和虚假性),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产生了主动创业的动机,又会有新的企业家投入到创业中,开始新的生产经营,这就是商品经济运动生生不息的现象,可是经济运动是在不断的亏损中进行的,所以经济运动是人类资源与社会财富浪费巨大的一种运动,因为这种巨大的浪费没有作用在人类的需求因素上,而是作用于价值分离量与价值结合量不平衡运行的自我自动调整上,同时又造成劳动因素的巨大浪费。因此,任何企业以竞争获得的成功都只是暂时的,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会失败,人类害怕竞争而又选择了竞争。

3、对经济学的研究进行思考与分析:

当代全球最负盛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与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经济学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益地加以利用。”现在我们来对保罗·萨缪尔森的话进行分析和认识。

“利用稀缺的资源作为生产有价值的物品与劳务,”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无论再多的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欲望而言,都是不足的,都是有限的,所以物品与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思考时,资源的稀缺性可分为二种,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河海、石油、煤炭、矿产等,二是可生产资源,如粮食、果蔬、蛋、奶、木材、家畜、家禽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是绝对的,而可生产资源的稀缺是相对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动性。“利用资源以生产……,”我们得到的认识是,一切资源的利用首先是被利用于生产中,而不是人类的需求中,那么稀缺资源是被配置于生产中;我们再进一步的思考,把资源配置比作为个别企业经济力量的话,同样的道理经济力量是被运用于生产中而不是人类的需求中。“……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与劳务,”我们得到的认识是,价值首先是产生生产与经营者的利润,其次才是消费者的使用价值需求;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企业追求的是商品价值,然而商品价值必须建立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反过来如果不能实现商品价值时,消费者也得不到使用价值,它们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在这句话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生产是为了把物品与劳务分配给社会不同的人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句话虽然没有给出经济运动进行分配的具体模式,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价值的形成是各种劳动因素的分配利益,商品价格的形成是企业家的分配利益,都是在单一交换关系的运行机制上产生的利益分配方案,结果是价值分离量与价值结合量的不平衡运行。

几百年来人类是先有了商品经济的运行后,才会有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学以人为对象研究经济行为,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研究,如果说经济学有问题和有缺陷,那么首先是商品经济的运行有问题有缺陷,它的问题就在于狭隘的“”形式的形成,生产、分配、消费都局限在狭隘的“”中,它把“td”因素和人的生命本能能动性消除,只表现了物质因素和单一经济运行关系。“”的产生与运用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在初期狭隘的“”运用是因人类的需求,是进步的需要,它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问题,在此基础上社会有了商业与工业化的现代化发展,可是“”运用到今天,因利益分配引起的消费与生产的不协调一直在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一方面虽然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需求问题,可是另一方面却又产生了在“”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它主要是为了实现权力与生产利益的产生,因为“”在后期的运用中被权力与资本所操纵,所以在“”形式中以创造财富为动机来形成经济运行,在被权力与资本操纵的运行中,资本在交换中转变成为创造财富的运用工具。经济学以创造财富为出发点对资本的交换性与增殖性进行研究,因而却无法对资本的劳动性、时空性、需求性的统一结合进行全面研究,对资本的劳动性、时空性、需求性的统一结合进行研究,就不能在“”中研究,不再是物质因素的研究,而应该是人的生命原理和人的生命原理运行,以及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我把它定义为“生命运动学”。

需求与劳动的相互结合是人的生命原理,也是经济原理运行的基础,这个基础又支撑着钱的交换性和增殖性,而资本的交换性和增殖性渗入到人的生命运动中时,又以“”的运用与资本运作来主导着人的生命原理运行,没有“”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运动无法进行结合,没有资本的运用单一交换关系无法成立,于是“”与资本的运用,掩盖了人的生命原理运行是以“td”为应用因素的,以为“”和资本的运用可以产生出运动状态,这个运动状态体现的是物质的运动状态,而不是人类生命运动状态,最后不再记得钱是由于一个人在为实现他人需求的劳动过程之中才产生的,钱的作用是为了筹备下劳动者为他人付出劳动后再来实现自己的需求,并且劳动量与需求量在通过钱的中介作用转化时要求两者的量是等量的,在等量基础上才能保持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需求与劳动相互结合时的平衡关系。钱是因一个人自我的需求与自我劳动的结合才产生的事物,钱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换物质,它有中介作用的等量运用关系,在等量基础上是注重人的需求与劳动在“td”下的发挥与应用,但是“td”没有量化作用,于是需要借助于钱的作用,把人类生命运动进行等量关系形式的结合。然而钱在交换性运用过程中是一个纯粹的交换物质,而不再是人类需求和劳动在与“td”发生结合时的关系,所以经济学的研究虽然也是在研究人的行为,但是研究的人是在物质因素下的独立行为,而人的独立行为又被设定在特定的交换空间和交换结果中来认识。

“生命运动学”的研究是在研究人的生命原理和生命原理运行,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研究,因为有人就会有人的生命活动,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类生命运动。个人的生命原理运行始终都是个人的需求与劳动在“td”下的结合,“td”因素不是人为创造的,是宇宙空间和地球环境自然生成的,没有人类生命存在的时候,“td”因素早就存在了,而人类生命的进化也是在这一因素上形成的,没有“td”因素也就不可能有生命进化。人类今天为什么能够改造自然和地球环境,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人类生命的需求,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人类生命进化到能够掌握与运用“td”因素,这就是人类生命的能动性与“td”结合后发生的结果,如果这个能动性的结果是服务于其他人的需求因素时,我们定义为是劳动因素。人与人之间运用“td”是人的生命原理运行产生的结果,在“td”的运用下,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运动是需求与劳动的相互结合,现时人类是放弃了“td”的运用,改用人为创造的“”,因此,在这个“”中必须应用到资本为交换工具,狭隘的“”中通过资本为交换工具的应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是单一交换关系,以资本运作为经济运行特征,所以人类生命运动转变为人类经济运动。

生命运动学的研究是把现代人类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是以“td”来运用的,形成了个人需求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各种劳动因素的结合成为资源的组合,然后又把资源配置从个人需求上转移到社会生产上。转移形式是需求时的“td”应用与生产时的“td”应用是同一的“td”因素,生产时间变成是需求时间,生产空间变成是需求空间。消费与生产在“td”上的运用,是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稀缺资源的配置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必须是在以价值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者拥有的需求能力就是以价值量化为转化关系来与劳动者在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上的应用进行结合,在结合后使消费者以消费方式拥有了资源的配置,消费完成后,消费者获得了商品,资源配置又重新转移到劳动者身上,在劳动者成为消费者时,资源重新被利用又重新被转移,同时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需求量(资源量)与劳动量的等量运行关系。

人类任何的需求都是以物质为条件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自然资源与可生产资源大量利用的情形下,人的需求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在这里自然资源是绝对的局限人类需求的,而可生产资源是人的劳动能动性的产物,不存在绝对的局限性,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或对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未来满足人类需求能动性的先决条件。人类生命运动把自然资源配置于人类的需求因素时,如果没有太多自然资源可资利用的情形下,说明人类的需求欲望大于自然资源的条件,人类需要扼制自我的需求欲望,或者是人类以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物质来取代自然资源的利用,如石油危机的产生人类以植物油料和酒精来取代石油自然资源的利用,然而人类为了生产利益而不是为了人类需求,对某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造成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利用对人类需求满足的危机因素已经开始产生,另外,人类经济运动把自然资源配置于生产时,成为企业家谋取利益的先决条件,因供给大于需求、或企业竞争因素,于是造成许多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损耗、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经济原理运行使生产力与生产资本发生结合,以及生产关系也与生产资本发生结合,于是形成了生产力是以交换形式构成的,生产关系也是以交换形式形成的。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落后的原因,就是在于计划经济连交换性的生产力构成因素都不存在,也没有交换性的生产关系构成因素的存在,所以在权力与资本这两个因素上,资本更具有个人使用性效果,因为资本能表现出一个可以量化的物质形态作用于交换形式,而权力是不具有可以量化的物质形态的,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因此,在计划经济中人与人之间不能应用权力因素转化为交换物质的运用,没有量化结果时,使个人需求欲望无法产生与增大,导致生产也无法产生与增大,于是造成生产力落后和物质短缺。在市场经济运动中,货币成为人人可以运用的物质因素,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单一交换的手段,那么人虽然有生命,但如果人没有钱,他与社会的单一交换关系无法构成,他的需求能动性是不可能发生的,他的劳动能动性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资本的重要性上升到这一高度时,资本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主宰,钱颠覆了人类世界。以个人生命原理运行来分析,个人生命运动只与“td”有着紧密的关联,如果一个人不与另一个人发生生命运动往来时,他的生命原理运行是自我的需求与劳动在“td”下发生结合,可是一旦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生命运动往来时,运用到的不是“td”,而是“”与资本这二个因素时,于是“”的狭隘性和资本的交换性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以为资本运动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这是脱离于人的生命原理的研究,因为任何需求必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使用价值是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价值是给予一个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自己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事物,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运动的产生,是由于被“”的限制,以及在“”中完成人与人之间相互需求的交换。任何一件物品,其本身并没有价值,价值是人类赋予给物品作为交换时的一个抽象概念的设定,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能简单对待,它是在协调人的需求与劳动在“td”下的有机结合,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个人劳动的付出,在以价值为量化时,是为了给予劳动者实现和得到与劳动量付出一样多的物质需求,了解了价值的本身意义后,才能了解价值的形成针对于个人是劳动性、时空性、需求性统一结合的需要,但在“”中权力与资本的利益分配则是在产生增殖性的需要,增殖工具是资本,而权力则对其维护。全社会各个企业所进行的资本运作,产生了整个社会所有的价值分离与价值结合运动,形成了整个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市场,形成了全社会的供给能力与消费能力。价值分离是生产资本支付劳动者工资、科技人利益、政府财政,可以转化为社会消费资金,价值结合是从社会的消费资金又重新转化为生产资本,这就是整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也是狭隘的“”物质交换过程和单一经济运行关系运行的过程,于是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价值分离运动中,企业家必然是寻求分离量越小越好的方式来进行,而在价值结合运动中,企业家必然是寻求结合量越大越好的方式来进行,于是价值分离量小于价值结合量,那么在总体的经济运行中,全部商品分离出来的价值量,是不能与被分离后的使用价值量相对等的,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分离出来的价值量是不能完全购买下相同的使用价值量的,由于两者的不平衡,导致消费需求增长与社会生产增长的幅度是不平衡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原因就在于在相同的商品上进行价值分离运动之后,如果再把原有幅度的使用价值与分离出来的价值量进行结合,是无法全部结合的。

生命运动学的研究,强调需求量与劳动量的等量运行,这是人与人之间生命运动发生结合关系时的平衡定律。然而在人类经济运动中,我们是否就不需要价值分离量与结合量的等量运行呢?不是的,这只是由于在分离性与局部性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竞争结果,而不是合作结果,竞争是在势力因素建立起来的交换空间及单一交换关系中产生的,局部竞争破坏了人类整体合作的趋势,更导致价值运动的不平衡运行。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标准,这个标准需要建立在平衡定律的基础上,平衡定律就是需求量与劳动量的等量运行关系。商品经济在今天成为人类需求与劳动的结合形式,以经济学的认识来说,商品经济是正确的,交换性运动形成的财富理论和资本主义思想是正确的,可是用生命运动学来认识时,交换利益不是以劳动方式创造的利益。生命运动学似乎“推翻”了经济学,这是我用科学的辩证方法,来论证了经济运动是一种交换性的人类生命运动,以资本产生的运动是物质因素的运动形式,它完全掩盖了人的生命本能能动性,违反了人的生命原理运行和人类生命运动规律,所以经济运动存在着缺陷,存在着人类社会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人的生命原理运行和人类生命运动规律是构成人类社会和一切事物的真理,是人类不可违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