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监测台站在1975年就具备发布地震预测报告的能力,这次他们事前不知道有没有发布什么东西?
转贴:由一处细节产生的疑问-----国家地震局有必要给汶川的老百姓、给全国人民、给温总理一个交代
作者:nirendao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2525 更新时间:2008-5-16 近日看张庆洲先生的《唐山警世录----七. 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以下简称“张文”),震撼极大。虽然以前也知道,唐山大地震事先已经有诸多迹象被察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漏报,但是“张文”如此的全面细致进行分析,还是第一次见到。算是孤陋寡闻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细节。在“张文”中我再次看到了那个这几日来让全国人民揪心的地名:汶川!“张文”讲到,1975年,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在给国家地震局的报告----《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中,就1976年全国范围内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的区域进行了一一预测,所依据的数据,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监测台站,包括地应力、断层位移等数据。在这份报告里面,相当准确的预报了四川松潘和唐山地震。而在对西南地区的预报中,“四川汶川台站”刺眼的醒目。原文如下:
==============================================================
西南地区:
1976年(可能在上半年),于四川南坪-雅安-陕西宁强一带,可能发生7级左右地震。
主要依据:
1.甘肃省武都,四川省汶川、沪定,云南省建水、下关等台站电感法地应力测值,从1974年12月至1975年11月构成340天左右的地应力趋势异常。根据西南地区此类异常时间与震级的经验公式计算为7.5级(误差约正负半级)。
2.汶川台站1975年4月至现在,地应力速率异常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散乱,其分布函数的性质与大震前一致。
3.下关台站自1975年6月以来,出现了地应力跳动异常。
4.四川北部松潘断层位移测量结果,从1975年4月至11月,该南北向断层的东盘相对西盘上升了4.2毫米。...............
==================================
“四川南坪-雅安-陕西宁强一带”,四川松潘就在其中,这份《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提前8个月预测了松潘7级以上地震!而该报告在对华北地区的预测中,同样预计到1976年唐山一带(乐亭-敖汉旗-锦州)可能有7.3级、7.4级地震,同样是根据设在华北地区的诸多台站提供的数据。
由这份报告,我们能得出以下几点:
1、至少在1975年,国家地震局在甘肃省武都、四川省汶川、沪定,云南省建水、下关等地就有监测站;
2、上述监测站提供的数据(特别是地应力),成功的帮助我们预测到了四川松潘大地震(在华北的监测站成功的预测了唐山地震);
3、从地理位置看,上述监测站的数据既然能够预测四川松潘,当然也能预测四川汶川,尤其是,汶川当地就有监测站;
4、预测的结果为什么没有公布为什么没有起到效果?暂且不论,至少监测站提供的地应力等数据是十分宝贵的,这种预测地震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禁不住要问一句:三十多年过去了,汶川那里还有监测台站吗?如果还有,则监测台站在5.12前上报了什么数据,发现了什么情况?
首先,还有没有台站?不仅汶川,前面提到的甘肃省武都、四川省沪定,云南省建水、下关.....原先这些台站还有没有,是不是在正常的开展工作?按照前面的总结,白痴也该知道这些监测站有多么可贵,也该想到继续完善、发展相关检测手段有多么重要,但是我依然感到忧心。“张文”中介绍了著名地震科学家黄相宁,当年是他负责在唐山等地建立监测站,是他坚持用地应力预测地震,《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就是他执笔的!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二年吧,地应力被判为不予支持不予发展的监测手段。就是说,仪器坏了就停,任其自生自灭了。全国原来有一百多个地应力观测站,1981年以后,就剩十几个了。
这十几个在1981年仅存的观测站,到2008年5月12日,还有多少?汶川还有没有?武都、沪定、建水、下关还有没有?如果“不予支持不予发展”的地应力观测站没了,那么国家地震局在这些地震频发地区还有没有其他的“应予支持应予发展”的观测站点?
曾经立下奇勋的功臣今日安在?国家地震局有必要给汶川的老百姓、给全国人民、给温总理一个交代。
其次,如果汶川的地应力观测站还在,或者当地还有其他的“应予支持应予发展”的观测站点,那么在5.12前测量了什么数据,发现了什么情况?从《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中可知,无论是唐山还是松潘大地震,当地的监测站至少提前一年多就发现了地应力异常,发布地震预测也提前了7、8个月。那么只要汶川的地应力观测站还在,至少在2007年就能检测出异常数据!或者,那些“应予支持应予发展”的观测站点也完全应该在5.12前发现大量问题。真相如何呢?国家地震局应该解释一下。
这些地应力数据到底有没有用?还是那位黄相宁先生,1971-1981年,他的“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报地震小组”向国家地震局以书面形式正式预报了4.7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175次。联合国全球计划(UNGP-IPASD)按照《地震短临及年度预报意见评定标准》对175次短临预报进行了评审、打分,成功率为33.1%!注意,这是“短临预报”的成功率!那些声称“短临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的人,是不是忘记了黄相宁先生呢?
为什么联合国只评审到1981年的预报?答案前面给出了----“地应力被判为不予支持不予发展的监测手段。就是说,仪器坏了就停,任其自生自灭了。全国原来有一百多个地应力观测站,1981年以后,就剩十几个了。”
如此重要的手段,如此关键的数据,5.12前有关部门有没有使用、有没有掌握?国家地震局有必要给汶川的老百姓、给全国人民、给温总理一个交代。
我要感谢张庆洲先生,他不懈的探访,让我更深入了解了历史,也了解到什么叫无名英雄。最后,我转贴一份1971年的地震短临预报,送给那些断言“世界难题、难以解决”的人们:
发布单位:地震地质大队
发布时间:1971年6月3日20时
预报内容:时间:1971.6.4 - 6.12
地点:① 昔阳、长治、平遥、临汾连线范围。
② 渤海地区(包括辽宁、长海)
③ 丰南、昌黎、建昌、连线范围值得注意。 (供考虑)
震级:① 5级左右或3.5 - 4级震群。
② 4级左右。
=============================================
实际结果:1971年6月5日,距昔阳仅30公里的和顺发生4.8和5.2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