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面前,你能欣赏王石先生吗?
200万捐出来就真的要了万科的命?在救灾面前,少一些顽固不化的企业体制,多一份应急的管理机制;少一份狭隘的金钱观,多一份真正的社会责任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公民行为。
王石先生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企业家。但这次的言辞让我失望。
在我感觉当中,万科的王石先生是一个比较张扬而懂得享受生活的企业家。我感觉里,他深谙企业管理和运营之道,尤其善于懂得企业员工的心理,同时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我在国内的一所著名大学里,曾经听过他一次关于企业文化的讲座。那时,他已经开始从管理一线退出,去追寻自己梦寐以求的登山事业。那时,他也一直在倡导甚至在鼓吹所谓的“企业公民”理念,谈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万科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王石先生是一个敢于说话的人。汶川地震,万科捐出了200万的数额。客观地说来,这与万科的年利润乃至社会形象极不相符。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 对此,王石先生却在其博客当中振振有词,“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他的理由是,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同时,他还表示,万科虽然没有增加捐款,却通过社会呼吁增加了不少善款,如通过阿拉善生态保护协会,联络中城联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欧美同学会、数字中国等6家企业家NGO组织开秘书长联席会议募集。王石本人强调他的主要关注点在地震波及严重的成都万科小区的住宅耐震情况,希望万科积极研究改进今后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小区业主的生命安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石还透露了一个细节,“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我很难赞同这样的观念和做法。
万科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呢?在任何一个面临突变的情况下,万科的所有行为都只能通过董事会授权吗?经过若干社会和企业的变迁,万科的捐款机制为什么就不能作出有效的改革?万科捐出的钱,万科要求员工捐出的钱,都不足以从本质上成为企业乃至员工真正的负担。事实上,即便在一个十分短暂的时间内,企业或者员工的这种捐助和慈善行为的发生哪怕构成他们的所谓的负担,这种负担其实也能有效地通过社会行为和市场改进而得以减轻甚至彻底抹平。但王石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我胆敢作出一个有悖伦理的分析。
一、他关心的也许只是自己的企业。将员工捐款的数额定为一个不超过10元的企业提示,看起来是一个多么关心企业员工的伟大行为,但其实这只能在本质上早就吝啬的“万科人”,让每一个“万科人”只懂得关乎自己,只懂得在不牺牲自己大利益的前提下去关心别人关心社会。要是这样,我们很难期待汶川地震面前中国人能如此的慷慨与团结,我们更难期待未来能出现大批拥有博大胸怀、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牺牲精神的万科人的诞生。请问,这样的万科能可持续发展吗?假如有一天万科也面临困境,是不是所有的万科员工都逃之夭夭了呢? 换言之,如果万科需要员工作出为了万科企业的利益而牺牲员工自己暂时利益的行为,万科人能做到吗?我表示彻底的怀疑。
二、他也许还是一个吝啬的企业家。“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这句话也许并不符合生活和道德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断,万科就是将钱储备起来慢慢地捐出去,而不愿意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作出科学与合理的应变。其实,我们并不期待企业的捐赠活动可持续发展。因为,我们更期待着企业的捐助行为能有效地被一个完善的国家和社会救助机制所取代。万科自己舍不得拿钱出来,而是力图通过利用万科或者说王石的影响力来激发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体捐钱,这也许多少是一种狭隘的金钱观和企业公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