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非常可乐”的“非常可笑”


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的7.8级强地震,震惊了全国,娃哈哈总裁宗庆后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援助灾区的决定。当晚,娃哈哈总裁宗庆后迅速指挥娃哈哈广元分厂与娃哈哈成都分厂分别向灾区各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并紧急调集20多万瓶娃哈哈水和饮料,火速送往灾区。

然而,就像因为饱受指责的家乐福迅速反应捐款200万一样,娃哈哈似乎过于低估了群众的智慧,它的这种“灾难营销”不仅没有引起更多的赞赏,相反,对于娃哈哈的“心虚”,民众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娃哈哈事件是越来越热闹了,这让人联想起了前一阶段的健力宝纠纷。我的观点是:利益之争,必然伤害品牌,热闹归热闹,在热闹当口的是非越多,声势越大,沉寂下来后带给品牌的伤害也越大。健力宝现在的状况如何我们没有详细调查,但有一点大致可以肯定,消费者在购买健力宝时多会想起那曾经纠葛的利益和争吵,别人我不知道,反正现在我是不再喝健力宝了。

        品牌是商业的代名词,但商业利益纠葛却又是伤害品牌的利剑,这不是矛盾吗?是矛盾。所以我们说,品牌是很脆弱的,商业和品牌必须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商业的本质是利益,而品牌的本质是理想和理念,试想想,当利益成为品牌的唯一,成为品牌的热点和中心,品牌不仅低俗而且可笑了。

        我的一个朋友见我说:给你一个博客题目,非常可乐等于非常可笑。我很震惊。怎么了?娃哈哈的商业智慧真的脱离了常规吗?我前一段曾写文章说,娃哈哈的品牌应对策略将考验它是不是一个真品牌,现在看来,我不幸而言中了。因为,宗庆厚现在也在出昏招,自爆深层矛盾的结果能带来什么?带来舆论。舆论有用吗?舆论的非理性是无法控制的,舆论是蠢猪有时候连真理的边都不粘,宗庆厚却乞求舆论能带来公理。这一下舆论可高兴了,狠不得所有的火力都积聚娃哈哈,所以,娃哈哈作为一个品牌的灾难即将来临了,非常可乐真的有可能变得非常可笑。因为,品牌的遮羞布一旦撕去,缝合它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这种代价也许是宗总裁以后很难下决心付出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结论建立的基础:

        我们知道,商业是文明社会唯一可以以不文明形态冠冕堂皇出现的社会学现象,它永远以追逐利益为最终目的。商业是残酷的、尔虞我诈的、弱肉强食的,是没有道德感的,严格上意义说它是测试人性阴暗底线的博弈。在商业利益中没有对错,只有规则、以及对规则的践踏强奸或收买。所以,娃哈哈应该明白,无论宣称自己如何站在真理的一方,无论怎样诉说自己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血泪斑斑,无论有着怎样的辩白和措辞,人们对待商业纠纷只有一种判断:利益。

       利益是一种表面判断,也可能是一种最终判断和本质判断。我们怎么界定目前的热闹和纷争,一个可以概括的词是什么?利益之争。

      简单的判断往往也是真理的判断。

       我们可以站在民族品牌的角度,说达能资本主义物质文化侵略;我们站在所谓契约的角度强调信用的重要;我们站在国际化角度说它可能对中国造成正分或负分;我们站在“卖国贼”角度说娃哈哈胡闹,我们站在爱国角度说达能别有用心;我们站在人性角度说达能的中国区负责人在价值观和沟通上有问题;我们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可以评价宗总裁心胸气魄等等,但是当我们来评价整个这一事件,我们会说什么?老百姓会说什么?无数的消费者会说什么?

       利益、利益、永远是利益!

       “无知”的老百姓的评价可能更尖刻:相互揭短呗,赚了老百姓的钱分赃不均了、打架了。你期望老百姓、消费者站在什么角度?我们不要低看民众,但我们也不要高看民众,低估和高估都会带来失败,都不可乐,至于会不会可笑,则仍然取决于当事者处理事件时的智慧。

       娃哈哈品牌目前面对的是赤裸裸的利益现实,可乐正在被可笑的剥光品牌的外壳,露出赤裸裸的身躯,过去所有关于品牌的传播在目前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让品牌回归品牌,如何让纷争后的品牌仍然是品牌在目前还不是争斗双方考虑的内容—而这恰恰是他们纷争的起点。人类总是这样,一次次的自己设置圈套然后一次次的自己跳进去,这是现代文明的无奈吗?

       目前的局面我们还看不到解决纷争的出路。就象打架,如果已经设计好了打架的路径,任何一方退出都必须经过重新评估。所以热闹还是不变的现实,只是,我们不要太可乐的看热闹,因为那会使我们一代所谓的商业评论家们变得很可笑。以我看来,娃哈哈品牌未来解决的途径还是存在的,这取决于宗庆厚的策略。从官司上讲,宗庆厚不一定会败,但从品牌上讲,如果没有超越利益层面的智慧,从可乐到可笑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只能乞求中国式的智慧超越。留些空白,静观其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