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历史悠久,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74年),以西赵地置羁縻明州,即今县地。元代为普安路东部下段地。明代为广西泗城府西隆州安隆长官司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划其地即红水江北岸长坝、桑郎、罗斛等十六里及西隆州之罗烦、册亨等四甲半零二十一寨归贵州,置永丰州,治长坝,属南笼府。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建石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贞丰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改置贞丰县,隶兴义府(府治驻今安龙县)。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道,贞丰县直隶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区公署设于兴仁)。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划清水江和北盘江以东新设望漠县,贞丰县地域自此固定。
贞丰旧城街
贞丰县辖6镇7乡(珉谷镇、者相镇、龙场镇、北盘江镇、白层镇、鲁贡镇、连环乡、挽澜乡、小屯乡、平街乡、长田乡、鲁容乡、沙坪乡),280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638个村民小组,76个居民小组,1482个自然树寨。全县总人口32万余人。境内有布依、苗、回、仡佬、瑶等13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淳朴浓郁。
贞丰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形成多级台面西部龙头大山主峰公龙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1966.8米,东南角洛帆河汇人北盘江处,为全县最低点,海拔324米,相对高差1642.8米。-由于地层岩性不同,在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境内多样化的地貌。按其成因,可分为山原糟谷、低山丘陵与岩溶盆地、河谷山地三大形态。以剥蚀为主的中低山山原槽谷地貌;分布于县境西南部龙头大山与挽澜河流域和西北部的小屯、木桑、大长田一带。以溶蚀为主的低山丘陵、岩溶盆地、峰林、石牙、残丘等多样地貌,集中于县境中部地区。以侵蚀为主、剥蚀次之的低中山河谷山地,集中于县境东南部及北盘江上沿岸,境内北盘江上段自九盘至白层沿岸,多为峡谷地貌。
北盘江峡谷
贞丰县境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美如诗画,绚丽多姿。北盘江贞丰段有雄峻奇美的最长的北盘江大峡谷,沿岸有著名的花江铁索桥、摩岩、石刻群、岩壁画、董菁、白层、乐园等古渡口。三岔河湖、双乳峰、竹林堡石林、者相神仙洞、竹林堡溶洞,白层、鲁容古榕,龙头山植物活化石--桫椤等风景区。还有李晓炎故居、三国宰相城遗址、定边城、汉墓群、“虎”字摩崖、杨氏庄园、万人墓等。县城内有凤山、风园、珉山公园,珉球耸翠、蛙石、美女梳妆、罗汉挂珠、文笔塔、烈士陵园、马二元帅府、“仁学会”旧址、两湖会馆等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反映了贞丰先民们在这片古老而美丽酌土地上艰辛开拓、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和创建灿烂的民族文化。
仁学会旧址——文昌宫
贞丰的各族人民有史以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共同开发着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当国内外宾客踏上这块热土时,将会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布依、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古朴村寨、房屋造型、饮食文化、婚丧嫁娶;语言服饰、节日文艺等风格各异的特色中,领略到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极富情趣的独特风情。其中著名的布依灯龙舞、苗族板凳舞以及每年的"六月六"歌节。"六月六"歌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灶神、山神的活动,男女青年自行组织到邻寨对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六月六"歌节极为重视,每年都在三岔河风景区举行笔会、歌舞表演等各项大型文艺活动。省、州、县领导及省内外文人学者和全县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该地,举行盛大的歌会,为我县民族风情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气氛,也为风景区展示了民族风情的淳朴浓郁,令游人忘返。
布依女子
贞丰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这里山清水秀,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古今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贞丰又处于贵州旅游西线上,因此,发展旅游,尤其是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不失为增加群众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岔河风光
良好的地理优势贞丰县位于黔西南州中部,平均海拔1145.4米,总面积1511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天无酷署,年平均气温16.6度。这里居住着布依、苗族、回族、仡佬、瑶族等10多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0余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贞丰境内30公里有北盘江峡谷,东北71公里有黄果树瀑布,南52公里有安龙招堤,西110公里是马岭河峡谷,构成了省城贵阳──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北盘江大峡谷----贞丰三岔河──安龙招堤──兴义马岭河峡谷,一条黄金旅游线。
独特的自然景观贞丰境内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点达100余个,有的湛称国内少见,有的属天下一绝。有天下第一奇峰──双乳峰,天下第一奇石──花瓶石,有盆景石林──竹林堡,还有高原湖泊三岔河,形成了集山、水、林、峰、古今文化及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优美画卷。
辛亥革命纪念碑
悠久的历史,使贞丰拥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遗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朝隆年间的文昌宫(仁学会会址),建于清朝雍正九年的"马二帅府"、花江铁索桥,县城的文庙、两湖会馆、者相古城遗址、白层渡口、红军团指挥部旧址,民国时期曾任过贵族省省主席的李晓炎故居,还有三岔河"虎"字崖石刻、花江石崖壁画"七马图"。此外,在贞丰小屯乡的龙井一带,至今仍保留有远古时代的土法造纸作坊,这里每年都有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考察。
花江七马石
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使布依族苗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勤劳纯朴,使当地少数民族具有众多的民族节日,有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苗族的"二月二"、"清明节"、"四月八"等。岩鱼一带布依族的舞龙、纺织舞、铜鼓舞、必克的杂技、气功,左旗苗寨的板凳舞等传统舞蹈,粗犷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近10年来,先后有法国、荷兰、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中共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台将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拍摄或专题片,向国内外播放。
小屯白棉纸
远古时代的土法造纸位于小屯乡龙井村一带,至今仍保留有远古时代的土法造纸术,当地群众沿用蔡伦造纸工艺,以构皮、仙人掌等为主要原料,经72道工序,历时数月时间,制成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易腐变,用途十分广泛的白棉纸,该纸还被人们视为东方古老造纸的"活化石",产品畅销省内外,部分产品销往美国。近年来,龙井的土法造纸术被越来越来多的人们所熟知,这里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前来参观考察。
贞丰文笔塔
贞丰最出名的塔是“文笔塔”,多年来,贞丰人都习惯把它与城内鱼塘坎上的“文昌阁”相提并论,将二者附会成“文笔高中”的寓意。历史上贞丰人读书发迹的就不多,科举时代且不要说“殿试三元”,恐怕连进士前十名的也很少,解放前别说是大学,连高中都办不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读高中还要到兴仁去读,所以希望“文笔高中”,出个把状元举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也真是这“文笔塔”的“文运”使然,七七年恢复高考以来,贞丰籍的考生也果然陆陆续续的考取了几个北大清华的,甚而有两三个还留了洋,出了几位博士和博士后,也算是为贞丰人争了不少光。但附会毕竟是附会,据一位老贞丰人介绍,其实文笔塔是一座“风水塔”。它与塔山对面东山丫口的另一处“风水穴”遥相呼应,那处“风水穴”叫“美女晒羞”,这塔就叫“文笔挺秀”,是老祖先们搞“图腾”崇拜,希望子孙繁衍延续,人族壮大才立的。
(申明:图片来至因特网,本人无版权。他人未经同意而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