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成为山西节能降耗“瓶颈”


产业结构成为山西节能降耗“瓶颈”
文 / 费建法   2007-8-20 发表
 
 
新闻综述

产业结构成为山西节能降耗“瓶颈”

     今年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到“十一五”期末经济增长实现翻番而单位GDP能耗降低25%的目标任务。但作为全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山西要节能降耗可谓任重而道远,因为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构建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山西节能降耗的“瓶颈”。

山西的经济发展数据显示,该省工业化进程加快,并且已经全面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处前五位的煤炭、炼焦、黑色、有色冶炼、电力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1.14%,行业集中度在全国排第二位,远远高于全国36.61%的水平。

而且山西的工业,已经成为一个超大的耗能部门:2004年,全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0.6%,山西则高达82.15%;2005年上升为83.83%。

数据显示,山西的能耗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行业消费构成集中:世界各国工业的能源消费一般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而我国的工业能耗占近70%,山西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78.66%,在全国首屈一指;

二是消费品种构成集中:世界平均煤炭消费占能耗总量的26.5%,工业化国家的煤炭消费为21.4%,2005年全国燃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7%,山西则高达94.7%。形成对比的是,全国的油品燃料、天然气、水电分别占21.2%、2.8%和7.3%,山西则分别占4.4%、0.4%和0.6%;

三是能耗水平高、效益差,污染重:“十五”时期山西GDP年均增长13.12%,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2.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0.98。吨钢综合能耗、吨合成氨电耗分别比全国水平高41%和15%,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导致了能耗经济效益落后的局面。2005年全省每万元GDP耗能2.95吨标煤,意味着消耗1吨标煤创造的GDP价值是3395元,而全国平均是8333元。全省每万元GDP耗电2264.2千瓦小时,意味着消耗1度电创造的GDP价值是4.42元,而全国平均是7.36元。煤炭消费比重过高还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为151.64万吨,位居全国第三。

以工业为主的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山西经济结构最突出的特点。

山西省统计局有关专家对该省的经济结构和能耗现状分析后认为,当务之急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2005年山西煤炭、焦化等7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78.66%,其中年耗能8万吨标煤以上的“双百户”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到全省总量的65%左右。其次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低耗能产业比重:2005年山西农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14吨标煤,工业为4.9吨标煤,第三产业为0.49吨标煤。二产、三产单耗相差10倍。三是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的品种构成。目前山西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还很高,水电、煤层天然气比重很小,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几乎是空白。

 

 

                                    本报记者   费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