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刻不容缓
当前,由于我省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缺陷,导致了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约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流通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前海南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缺陷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海南农产品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外地运销商贩、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流通格局。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低,管理落后,经营粗放,竞争力不强等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转换率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海南热带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岛外市场的需求,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热带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尚处在初级阶段。从横向看,我省农产品的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导致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200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而海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0.3:1,而出口农产品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更低,仅为0.05:1。由此可见,海南农产品加工转换程度相当低,特别是深加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二、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号召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竞争力都不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农民群众与一些涉农企业对标准化的意义认识不足,易受利益驱动产生不顾标准质量的短期行为。二是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我省现有的农产品标准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培育高标准、规模化经营的品牌产品,影响农业整体优势的发挥。三是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绿色意识尚未普及,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追求产量阶段,加上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海南农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壁垒”日趋严重,产品难以走出国门。四是缺乏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监督。由于我省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多为个体经营,导致了销售渠道流动性大,宏观管理和监督难度大,容易造成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进入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三、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我省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村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9%,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且每年呈下降趋势。二是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滞后,造成农产品巨大的在途损失。由于我省出岛的农产品物流量大,加上目前全国各地的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损失较大,其中1/3左右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三是物流体系不发达,导致了出岛出口的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省大部分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拥有的运输手段单一,运输网络也不完善,重复、对流运输比率较高,货运汽车返空现象严重,导致了出岛的农产品运输成本非常高。据初步统计,我省农产品出岛的运输费用就占了农产品收购成本的20%-50%。四是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造成了农产品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四、资金缺口压力大
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都遇到资金困难,缺乏资金一直都是困扰我省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据统计,我省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到2007年仅为4%,比全国低了7个百分点。而我省农业产值在GDP的比重高达31%,比全国高近20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我省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严重投入不足。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省农产品流通企业、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户普遍感到资金缺口压力非常大。一方面由于受银行信贷体制的影响,近年来我省银行信贷投放主要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优势地区、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导致了农产品流通领域遭遇资金瓶颈。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同时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尚未推出,再加上农产品流通企业、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户缺乏可供银行贷款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因而,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取信贷支持。在这种状况下,农产品流通企业、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户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等方式来缓解资金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加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针对当前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快实现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以农产品出岛出口、直接进超市进宾馆的目标”。笔者认为,应尽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加工平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一)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各市县要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工科贸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对等芒果、菠萝、槟榔、椰子、香蕉等热带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注重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各市县要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我省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保鲜等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质量与安全水平。(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适当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登记进出口经营权的标准,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对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退税。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议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补助,以及先进设备引进和更新的贷款贴息。各市县财政也要设立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称号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由财政给予一定奖励。
二、构建标准化平台,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一)着力建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我省芒果、菠萝、槟榔、椰子、香蕉等集中产区建设一批热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尽快塑造出海南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以优惠政策、市场手段、行政措施推动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有条件的要积极实行国际标准,为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建立和完善我省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建议省级财政对各市县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体系的项目和资金上实行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2—3年内,在每个县市至少建立一个快速检测站,有条件的县市在大的农产品销售批发市场也要建立起农产品快速检测机制,有利于全省各级农业质量管理机构动态地掌握农产品的质量状况,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四)尽快研究制定农业标准化管理法规,力争做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构建市场平台,改善农产品流通功能。(一)加大对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重扶持市场的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对于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三)积极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四)建议由农业厅牵头,商务厅、农垦总局、供销社等部门共同参与,尽快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的海南热带农产品经济信息系统。
四、构建融资平台,拓宽农产品流通融资渠道。(一)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资金补贴形式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到农村投资,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的储藏、运输、深加工,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发展我省热带高效农业。(二)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保险的途径和方式,尝试采取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商业运作的方式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三)在信贷支持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协调国家开发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如成立地方农业信用合作协会、涉农担保公司等,采取多种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为我省农业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四)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在适当放宽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对农户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小额扶贫等项目进行信贷支持,为推动我省农业标准化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海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曾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