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20字方针”要求,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持续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外出务工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来,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富裕劳动力走出家门,来到城市打工,一方面增加了收入,用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孩子上学,另一方面也学到了一些本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更加注重劳务输出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政策上鼓励支持,工作上服务保障,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真真切切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办法,也是农民走出去务工得以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把农民培训这项工作抓起来,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规划,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以劳动、教育、农业部门为主,以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为切入点,以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大力培训农村各类劳动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就当前而言,关键是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转变,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劳务经济的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农民合理有序地外出务工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当地劳务部门更好地服务,便于协调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农民权益,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组织管。因此,应当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务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使自发盲目的劳务输出转变为科学有序的人力流动。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准确的劳务信息。注重培育各地的劳务品牌,加强与输入地的联系协调,在东南沿海、京津地区和西部边疆省区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市场基地,延长农村劳务在外务工的时间,使季节性劳务输出向常年性务工转变。

  三是要保障农民权益。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比较典型事例,值得引起重视。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农民权益,使农民能够安心务工、放心务工、舒心务工。因此,必须把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真心真意地替农民着想。媒体和宣传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一些危害农民利益的人和事进行追踪曝光,对一些比较好的典型事例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各地还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及其子女上学等问题。不断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务输出的跟踪服务,帮助农民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