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字最热也最牛


  什么是“炒”,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推销和做广告。如媒体“炒”新闻,就是选择具有刺激、怪异、耸动、奇特或色情等要素的事件或信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过程。能够吸引到的眼球越多,“炒”家所在单位知名度越高,其所能赚到的钱就越多,得到的实惠也就越多。在互联网时代,“炒”字也很厉害,就如现在进行的2008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专家100强”评比活动一样,从活动启动仪式,到3000强进1000强、1000强进500强,再到如今的500强进100强,在各类媒体和网络上均能看到,尤其在价值中国网上更是评议多多,争论不少,增添了不少有趣的话题,丰富了专家们的生活,也扩大了价值中国网的影响。

  我不能说“炒”就完全没有合理性。毕竟在大众消费时代,很多的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所谓“平庸的商家跟踪时尚,一般的商家引领时尚,最优秀的商家创造时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还记得“汉语盘点2006”字词征集活动中,得票最多的汉字是“炒”!据2007年4月23日的《京华时报》报道,前来参加发布仪式的普通网民们,对“炒”字的当选似乎都有一种“会心一笑”的感觉。这也难怪,炒股、炒基金“热度”空前,加上炒房、炒明星、炒新闻等等,带热了“炒”字,现在没有哪个字能像它一样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视听中了。在笔者看来,“炒”字成为最热汉字,也算是实至名归的了。

  但是,什么事情过度了就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如股市,从1000点炒到6000点,有的所谓专家提出马上会到10000点,结果中国石油一上市便炒到48元。高处不胜寒。后果便是谁买谁套,一路下跌,直到跌破发行价,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不知何时能解套?又如楼市,商家并没有对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实质性的改进与提高,就靠炒作来让消费者或投资者从口袋里掏更多的钱,这种行为迟早会拨乱反正,到时损失的又是跟风的投资者。最近媒体相继报道了深圳、广州、佛山等地楼市下跌,投资者套在其中的故事。再如一些上市公司,在炒股、炒房上面收益太多了,多得几乎令其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真正的主业上来,投入到产品的技术创新上去,精力几乎都放在所谓的资金运作上,如果大多数企业都群起效法,都不愿意去努力发展实体经济,长此以往,就有可能会使整个国民经济趋向投机行为,导致产业结构的“空洞化”,损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在笔者看来,“炒”字最热也最牛并非是一大好事。什么时候“炒股”换作“股票投资”了,“炒房”换作“房地产投资”了,“炒新闻”换作“新闻深度报道”了等等等等,那么理性社会就离我们不远了。或许有人问:“炒股”和“股票投资”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区别,答案是肯定的。股票投资重在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和价值认可,而炒股,即把简单的被搞复杂,没有的炒作成大全,炒概念,炒过程,炒预期,而不去关注这个企业的产品技术和市场情况,而只关心这个企业的股票价格。这也是为什么零价值的南航认沽权证一天可以成效四五百亿、垃圾股可以炒至二三十元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