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届价值中国网最具影响力专家”评选的反思
关键词:专家评选 赢在中国 《马拉松》
价值中国网的“价值中国首届最具影响力专家100强”评比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从价值中国网本身到那些参与的媒体,都在时刻关注比赛的进程。
本人前面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先对“投票门”事件的合理性进行理解与宽容的评述,再对价值中国网举办这类的比赛表示了支持。本文简要从相对旁观者的角度概括下在此间评选中展现的众生相。
由于500强的名次决出之后,比赛规则变了,名次也呈现出重新洗牌的局面,比如本人原本在500强中排第60位,却在转瞬间到了110名开外,这还是在本人提高“创作速度”,从以往的两天一篇提高到每天一篇甚至某些时候一天两篇的频率下,而且专攻诸如“抵制家乐福”之类的社会热点问题之后的结果。相反,那些原本300名开外的选手却突然跃升到“百强”之列。而200名之内的,竟然很多是专栏文章不足百篇,甚至十余篇,点击浏览量也是区区数万次的选手,但即使他们,随时有可能晋级“百强”甚至在一个月后锁定“百强”也完全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从发展趋势上讲,那完全有可能,比如著名学者郎咸平、周其仁,著名企业家牛根生、国内企业咨询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新华新的赵民,处在100-200名之间都只是暂时的。更有笔友预期,这些名家一旦进入“百强”,很有可能就会进入前50、前20甚至前10名。相比于这些前辈,朋友们都笑称本人与他们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我则表示,跟他们相比,我连“巫”都不算,能够与他们为伍,已经是无上的光荣了。
我相信并不是本人一个人在面对这样的局面变化。即使暂时身居前位的笔友们,都有如履薄冰之感,担心随时会由于自己脚下的根基不稳而被半路杀出的后起之秀斩落于百强的座次之下。这样的变化平等地摆在每个草根参赛者的面前。或许是由于价值中国网对“投票门”事件的相关选手并没有采取任何让大家感受得到的措施的缘故,在选手之间拉票、交换选票的现象呈雨后春笋之势,层出不穷。
短短数日,本人就已经收到了暂时排名在前十名内的几位笔友热情洋溢的交换支持与投票的邀请。甚至有些笔友在本人某些文章下留言的内容实际是在为自己的博客做宣传。
对于这样的惠顾,笔者除了感激之外,也难以有什么负面的感想,毕竟人家是看得起你,才会跟你交换点击与投票,才会在你这“一亩三分地”里插上自己的广告牌来做宣传。
——你不去做,不能阻止别人那么做;而你反对的东西,没有权利也剥夺别人选择的权利。
看那已经进入前500名的“参赛选手”,几乎都是不得轻松,已经排名靠前的想保持优势,暂时排名在后面的想往前赶,超越更多的人,至少挤身前100名。因为那最终的top 100的大名单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某种榜单,不管什么原因,被踢出榜单之外就是名落孙山。就是失败者,而结果的失败使得为此所做的任何努力就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就如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期盼并终于能够承办一次奥运会,奥运会上没有得到奖牌的运动员就不是国家英雄了?不管是在奥运会上风光无限的明星,还是默默地做绿叶的运动员,甚至是那些因为奥运而红的人,都是要面对后奥运的日子的。所不同的无非由于媒体的力量所带来的关注度,以及由于关注度所形成的个人品牌的认知度与含金量不同,或者是媒体的宣传会对自己公司的主营业务的推动力不同。
这让本人不由得联想到已经是第三赛季的《赢在中国》。《赢在中国》几乎同时进入了第三赛季的白热化阶段,而且比价值中国的评选更残酷。那些选手在《赢在中国》之后,该面对市场压力还是要面对市场压力,在前两个赛季位列前三甲的创业英雄,企业状况未必就会比参加《赢在中国》这一档比赛之前好过多少。只不过是让看客们茶余饭后多一些谈资,给名牌栏目增加了几个成功案例而已。关于《赢在中国》,本人每个赛季都要写上3-4篇评论性的文章,在此不多说也罢。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无责任的颓废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阴盛阳衰的时代,我们生活在年轻人不以啃老族为耻,却以拒绝长大为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倡导创业、自主、自立精神及通过创业实现自我梦想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基调甚至主旋律。
在最近热播的美尔雅商正男装的很励志的广告中,核心诉求就是——每个人都能找借口,但我不能,人只能活一次,是男人就要去战斗!
通常有价值的思想原本是厚积薄发的成果,贪图速成就会是不成熟的思想,而不成熟的思想是害人的。
像价值中国这样的网站,为思想提供传播平台原本是顺民意立丰功的事情。但假如成为一场比赛,而且是个以比赛谁最受别人关注,最讨人喜欢的比赛;甚至比赛还有时间的限定,就显得很尴尬了。
一场周期短的比赛是在比速度,比爆发力;那么周期长的比赛就是耐力与体力的比拼了。
如果一个作者没有有深厚的积淀,就难免有或者在仓促堆砌之感,像本人这样涉猎广泛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是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那么可供他们写的内容就更受到局限了。
事实上是即使是有深厚的积淀的思想,都难免不容易被人在限定周期内所认识到,即使是认识到了都未必足够深刻,而能够被普罗大众轻易感悟到的思想,或者如有大智慧的思想以白居易那样的通俗表达,或者是一种媚俗,是向草根思想的靠近。
本人并不否认草根思想本身的价值,因为草根阶层往往是诞生伟大思想的摇篮。但假如价值中国网把自己定位为草根甚至平民思想的传播平台,就是定位上的偏颇了。
伟大思想往往是伴随着孤独与置疑,并非在鲜花与掌声中诞生的。伟大的思想家也往往是安于贫穷,乐于寂寞的。数不胜数的画家、作家,誓把象牙塔坐穿的专家学者,都是诞生伟大思想的成功案例。
真正伟大的思想不是用来浏览,而是值得用来收藏,并反复研读,用心去感悟的,并非单纯用顶的方式来喝彩的。
本人的疑问是,这种外向型的评选真的很适合思想者吗?
那么专家评选比赛所引发的,除了仓促堆砌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徒自诞生很多文字上的垃圾。或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而放弃内敛转而到处去拉选票,为自己做宣传。
其实拼命拉选票的人,大约都是希望在这段时间努力之后,可以暂时休息下的心理,其实持续数个月的平部就如马拉松,比的是耐力,拼的是体力,靠的是实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影响力。
某些选手在进入12强之后,就宣布退出《赢在中国》比赛。同样在挤身价值中国“500强”之后,大体上就可以歇歇了。
为一个头衔,为了在聚光灯下停留更长的时间,在影视娱乐与体育界尚为合理,但在思想者来讲,就是适得其反了——毕竟学问是要静心,思想也需要沉淀才能够有价值与超越的。
得道高僧在参禅的时候,都讲究闭关,以达到静修的目的。
其实真正的马拉松比赛是不需要全力以赴的。
有一部获得了六项“大钟奖”的韩国电影《马拉松》,在首轮的八周内的观众超过500万。这部美丽的韩国电影,有韩国夏秋季美丽的风光,有清澈的雨,讲了患有自闭症的残疾人得到一次成功地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故事。片中教练问那个孩子:你能够跑到终点吗?你能够跑完全程吗?
你奔跑是因为逃避恐惧还是为了追求希望,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奔跑,即使暂时停下来休息,也是为了更好地奔跑。不管是追求过程还是追求结果,不过是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激励方式罢了。因为追求希望而奔跑者适合用过程激励,而因为恐惧而奔跑者适合用结果来激励。
参与评选的都是在奔跑。
生活原本就是追求美妙的感觉,那种感觉不管是在下雨天跑步还是得到奖牌。是鲜花与掌声还是别人的喝彩。为了得到那种美妙的感觉,还是忘记鲜花、忘记掌声、忘记奖牌、忘记荣誉、忘记媒体的追捧吧!
贾春宝
2008年4月23日星期三
• 首创“B 2 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COO
•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