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份启动的“价值中国首届影响力专家评选活动”在众多选手的积极参与下,走过3000强、1000强、500强,现在进入了100强的冲刺阶段。
这是一个别样的评选活动:没有过多的造势与渲染,平实的推进与开放的吸纳始终牵引着业界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大腕光环的笼罩,在垂直打造个人专业品牌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平台的专业价值。在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里,作者与评委的角色转换、参评与被评的开放互动,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添加的增值服务功能,都是那么自然与平和——在评议与甄选中走向下一个阶段。
当然也会有小的插曲,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大家依然呵护着这个开放结构的共同创造,尽量不把讨论变成争论,无论自身的想法是保守的,或是竞争的,或是理想的,甚至或是投机的,都会在这个过程的推进中表露出来并自觉或不自觉的多方妥协,直到和谐。
今天的时代,人们太在意收获了,刚播下种子就想获得回报;太在意结果了,投入产出比的结构思维让们常常忽略过程存在的绝对必要性。因此各种各样“速生”的评选活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他们就是在评比收获,不管这个收获有多大的虚幻成分!在这种背景下,价值中国网的这个活动就更显珍贵,换句话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价值——耕耘的价值。
思考的价值往往是以过程体现的。随着视野的放大,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会融入到整体的过程之中。在播种的期盼之后,必然要进入相对漫长的耕耘过程:浇水、施肥、除草、间苗、蹲苗、打药......如果守不住难耐的寂寞与重复劳动的枯燥,如果不在耕耘作品的过程中同时耕耘自己的心灵历程,那么即便掉下个天大的“收获”,实际上都不属于你——或者仅仅是名誉上归你。
价值中国网按照自己的战略步骤和自身的节奏,踏踏实实地耕耘着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很有耐性,很有韧劲,专业化、实名制、开放性、分享价值、专家品牌......,这些不温不火却掷地有声的耕耘过程难道不是价值所在吗?
其实我们仔细回味一下,假如我们并不急于向别人证明什么,恐怕就不会过于在意此次获奖与否的结果;但是假如我们确实想向自己求证什么,也一定不会不在意积极参与的耕耘过程——因为这种深刻的体验以及互动的睿智撞击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无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