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世界工厂,但尚无品牌进入世界五百强


 中国已成世界工厂,但尚无品牌进入世界五百强

  2008年4月18日得知最新信息: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邢胜才疾呼,我国尚无一个品牌杀入世界品牌五百强,我国企业为洋名牌贴牌生产商品,手机利润的20%、电脑利润的30%、机床利润的40%被商标持有者轻松拿去。

  中国经济总量需要追超的国家依次是——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美国。如果以进入世界500强为依据计算这些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的个数:意大利为8家,法国37家,英国35家,德国34家,日本82家,美国189家。中国则是15家。六大强国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的个数分别是2个、8个、4个、9个、7个、58个。还应该注意到,瑞士有4个世界级品牌,荷兰有3.5个,韩国、芬兰、瑞典各有一个。然而,中国却一个也没有。

  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七,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三,在经济总量上可谓巨人。但是,品牌的缺失却可能成为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影响中国制造在国际竞技舞台的后继力。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就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民族品牌不仅代表着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平,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他们承载着重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历史责任。

  不仅如此,品牌还是市场竞争的致胜利器。一个企业尽管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及优秀的资源,如果不能最后表达为品牌竞争力,则很难为最大范围的消费者所感知,在市场上也不会有号召力。相比国际强势品牌,品牌竞争力是目前民族企业最为缺乏,但恰恰也是我们在国际市场决战中最为关键的能力。中国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380。中国出口的衬衫平均一件只有30~40美分的利润,还要老是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折磨。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然后创造大量的中国品牌。

  世界500强品牌企业的启示

  (1)企业战略建设。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企业应该明确3~5年的战略规划,并将这些规划同公司的所有人员进行共享,通过战略规划、战略培训及战略实施这个过程,纳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乃为重中之重。

  (2)组织结构建设。组织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政方面的,另一个是业务方面的,要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必须具有统一的流程规划,组织结构背后的逻辑是流程再造,卓越的世界前500强企业,都把流程的效率和效果看成法宝。

  (3)规章制度建设。只有流程是企业团队拥有效率的保证,但是任何企业都不仅仅要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效果,规章制度时效果的重要保障,规章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先抓住重点,建议利用PTP方法进行实施。

  (4)共享的企业管理风格。企业如同航船,战略如同灯塔,老板如同舵手,而员工如同船员。任何企业的前期文化都属于老板文化,老板文化的背后逻辑就是员工的向心力,所以企业需要共享这种所谓的老板文化。这种老板文化是通过日常的工作来体现的。

  (5)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长期培养和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而是在共同的事业拓展中相互合作和沟通的结果,价值观是要共享的,只有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才为航船的拉力方向提供动力。

  (6)谋求共同发展的内部员工。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必备的,500强企业告诉我们:企业必须建立人才库和企业人才梯队,做好人才储备,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个人职业规划。

  (7)熟练流程化的技能体系。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文化建设是不可能的,我个人的建议就是在逐步完善硬件要素,然后再慢慢拓展软件要素,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我国尚无品牌进入世界五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