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五色五味调整女性荷尔蒙》一文,是博主发表于2008年第2期《饮食科学》杂志上,现挂在本博供朋友们参考。
《黄帝内经》认为,五色五味是与人体五脏相配,“青、红、黄、白、黑”的五色,是生命的基本色,具有不同能量,如绿属木,肝之苗;红属火,心之苗;黄属土,脾之苗;白属金,肺之苗;黑属水,肾之苗;“酸、苦、甘、辛、咸”的五味,是与脏腑相对应,如酸与肝,酸味能增强肝脏功能;苦与心,苦味能增强心功能;甘与脾,甘味能增强脾功能;辛与肺,辛味能增强肺功能;咸与肾,咸味能增强肾功能。
现代医学把各类激素总归荷尔蒙,与中医理论是相通的。中医说的肝、心、脾、肺、肾五脏,都与荷尔蒙分泌有关,最为密切的是肝、脾、肾三脏。肾脏具有调节荷尔蒙分泌平衡的作用,对身体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症状,它会首先作出反应;肝脏是在荷尔蒙分泌失调时,对身体起支撑作用的关键;而肝和肾能正常运作,这完全都要归功于脾。所以要改善荷尔蒙分泌失调导致的不良症状,中医认为先要从健胃健脾开始。
女性健康与荷尔蒙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荷尔蒙的变化在女性身上十分突出。人体能分泌75种以上激素,各自扮演不同角色。18--24岁是青春的巅峰,此时内分泌系统功能呈顶峰期;从25岁开始,体内荷尔蒙的分泌量逐年减少;10年为一周期,以15%速度下降并逐年减少;此时女性各器官组织开始老化萎缩,皮肤明显黯淡,精神不佳。到60岁时,荷尔蒙分泌量仅是年轻时的1/5左右。
一、缺乏荷尔蒙 身体出现四种警报
中医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都与荷尔蒙分泌有关,最为密切的是肝、脾、肾三脏。五脏都具有调节荷尔蒙分泌平衡作用,当女性身上的荷尔蒙发生变化时,特别是缺乏荷尔蒙,身体就会发出警报来,主要病症有四种:
(1)失眠头痛
症状:失眠、多梦、疲倦、头痛。让你用尽种种催眠方法皆无效,晚上就是睡不着,白天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人容易发困倦嗜睡,严重地影响了日常生活。
(2)月经不调
症状:经期老是不按时来潮,提前能有准备,最多就是弄个措手不及,但推后就不安了,疑神疑鬼地掰着手指头算日子,或是怀疑安全套是否出问题了。好不容易地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来了,结果在它该离开的时候,就是拖拖拉拉不肯走。
(3)皮肤衰老
症状:皮肤松弛,白皙的肌肤也日渐粗糙,毛孔也膨胀粗大起来,就连色斑也跳出来捣乱,镜子呈现出来的是标准的“黄脸婆”。
(4)烦躁胸闷
症状:易激动,心慌气急,甚至狂躁。有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因一件小事与同事或家人争吵,总是摆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夜间睡觉时,会因为胸闷,而被憋醒,严重时出现的血压,会像爆脾气一样,说上扬就上扬。
二、缺乏荷尔蒙 巧用五色五味调理五脏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五脏与五行、五味、五色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不同颜色的食物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着阴阳调和的关系,合适地搭配饮食有助提高荷尔蒙的分泌。与肝相对应的是绿色、有酸味的食物;与脾相对应的是黄色、且有自然甜味的食物;而与肾脏相对应的是黑色、带有自然咸味的食物。
(1) 绿属木,肝之苗,以绿色食物来补肝;酸生肝,酸味能增强肝脏功能。
绿属木,绿能补肝。绿色食物,对肝脏、胆囊、眼睛、筋等有益 ,含有对肝脏健康的叶绿素和多种维生素,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病。另外,还能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在压力中强化体质。
绿色的代表食物:菠菜、西兰花、韭菜、黄瓜、青椒、油麦菜、蕨菜、苦菜、绿豆、绿紫苏、白菜、芹菜等。
如,菠菜:有养血、止血、滋阴润燥及抗衰老、促进细胞增长的作用;
西兰花: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并能提高肌体的免疫力,减少乳腺癌的发病几率;
韭菜:能温补肝肾,增进胃肠蠕动,有散血解毒的功效。
酸能生肝。 酸味食物,酸味能增强肝脏功能有促进消化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和软化血管的功效。
酸味的代表食物:食醋、西红柿、山楂、橙子、黄梅、阳桃等食物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
饮食搭配必须五味调和,才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过多,木太过,克土伤脾胃,易造成肝气太旺,克制脾胃功能。
(2)黄属土,脾之苗,黄色食物健脾;甘入脾,甘味能增强脾功能。
黄属土,黄能健脾。黄色食物, 对脾、胃、口腔、肌肉等有益 ,可以健脾,增强胃肠功能,恢复精力,补充元气,进而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黄色食物对消化系统很有疗效,同时,也对记忆力衰退有帮助。
黄色的代表食物:黄豆(豆腐)、南瓜、柠檬、柿子、香蕉、黄花菜、夏橘、玉米、鹌鹑蛋、黄李子、咖啡 等。
黄豆:帮助胃肠恢复动力,是天然植物性的雌性荷尔蒙,可以帮助女性荷尔蒙的调整。也有助于缓解更年期和经期的症状,还可以预防与荷尔蒙有关的癌症;
南瓜:提高精力,补充元气,提高代谢;
柠檬: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延缓皮肤衰老;
柿子:健脾开胃,润肺生津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
香蕉:强化消化系统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并有抗忧郁及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甜能入脾。食甜食物,可补气养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养解毒。
但要注意,糖尿病、肥胖病和心血管病患者是不宜食用;因为,甘味太过,土多克水伤木,会伤肾肝,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对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危害大。
(3)黑属水,肾之苗,黑色食物补肾;咸入肾,咸味能增强肾功能。
黑属水,黑能补肾。黑色食物,有助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有促进胃肠消化与增强造血功能,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功效。
代表食物:黑米、黑枣、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黑带、香菇、虾、贝类等。
黑米:滋阴补肾、补血益气、增智补脑、增强新陈代谢;
黑枣:增强体内免疫力;
黑豆:有补肾、强筋骨、暖肠胃、明目活力、利水解毒的作用;
黑芝麻:具有养肾、健脑润肺、养血乌发、防衰老的作用;
黑木耳:清胃涤肠,增强肌体免疫力。
咸能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咸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因此,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
但要注意,过食咸味,则水多,克火伤土,会伤心脾,使血脉凝固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咸味过多,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所以,平时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做到五味调和。
三 、缺乏荷尔蒙 中医五色五味调理秘决
(1)运用五色食品调理,必须明了五色食品的作用。
绿色,对肝脏、胆囊、眼睛、筋等有益 ,能清理肠胃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发病,保护肝脏健康,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黄色,对脾、胃、口腔、肌肉等有益 ,可以健脾,增强胃肠功能,恢复精力,补充元气,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对消化系统和记忆力衰退有疗效;
黑色,能提高与肾、膀胱和骨骼关系密切,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刺激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促进胃肠消化与增强造血功能,延缓衰老;
白色,对肺、大肠、鼻、皮毛等有益,能清肺金、益皮毛,增强人体抵抗力;
赤色,对心脏、小肠、舌、脉络等有益,能补心安神益智 等。
(2)运用五味调理,必须明了五味中的益害。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对肝、胆有益;对脾、胃有害;
苦味,有燥湿和泻下的作用,对心、小肠有益;对肺、大肠有害;
甘味,具有补养及和缓的作用,对脾、胃有益,对肾、膀胱有害;
辛味,有发散和行气血的作用,对肺、大肠有益,对肝、胆有害;
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对肾、膀胱有益,对心、小肠有害;
淡味,有渗湿利窍的作用。只有做到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选择适宜自己的饭菜,就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3)掌握五色五味与五脏六腑相配关系,可以通过平衡饮食结构,来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
了解和掌握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配关系,及其与五脏五官的关系,可以调理自己的情绪,使脏腑、气血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了解和掌握食物五色五味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能平衡自己的饮食结构,有目的地多吃对脏器有益之食蔬,从而轻松地平衡情绪和脏腑间的关系。使自己身体的阴阳气血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持康健的体魄,这是我国传统中医的养生精华。
林氏祖传五色粥方,是从五色五味调理五脏的食疗粥方,也称“五色健身养颜粥”,材料是由: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紫米五种五色组成。
黄豆属土,味甘性平。入脾、肺、大肠经。补气健脾、行气导滞、养血润燥、利水消肿。
绿豆属木,味甘性凉。入心、胃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开胃健脾。
黑豆属水,味甘性平。入脾、胃经。滋阴养血,活血利水、补虚黑发、祛风解毒。
赤小豆属火,味甘酸性平。入脾、肝、膀胱经。利水消肿、除胀消痞、健脾补血、减肥。
紫米属水,味甘性温。入心、脾、肾经。养心安神,健脾补血,强肾益精。
若能加红枣10枚,每天早晚作餐服用一二个月,效果明显。
(4)女性元气的恢复,秘诀在于健肾肝脾,最关键在于健脾。
中医认为,女性元气的恢复,其秘诀在于如何健肾、健肝、健脾,最关键在于健脾。因为只要是脾脏健康,就能够很好地消化和吸收。这样,进食能给肾、肝、脾带来健康有益的食物,就能够维持女性荷尔蒙分泌的平衡,就能避免女性身体出现各种不良的状况。
中医认为,黄色能健脾。凡是黄色的食物,能起到健脾、增强胃肠、恢复精力、补充元气之功能,进而缓解女性荷尔蒙分泌衰弱的症状。黄色食物特别对消化系统很见效,对记忆力衰退有恢复之功效。
因此,黄色的食物,就是补充女性荷尔蒙的原动力。
(5)黄色食物重要性,不仅在女性身体状况不适时需要,而且要体现在平时一日三餐之中。
黄色食物之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女性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需要,就是在平时一日三餐中,也要经常吃一些黄色的食物,以增强胃肠功能,改变寒性体质,有利于代谢增强功能,保持女性荷尔蒙正常分泌能力。
代表食疗粥方:
南瓜牛奶粥:以南瓜、核桃仁为主料,配上牛奶而成;
柠檬海鲜粥:以鳕鱼、鸡蛋为主料,配上柠檬而成;
玉米粥:以玉米渣、芸豆为主料,配上白糖或冰糖而成;
山药粥:以山药为主料,和糯米煮成粥。
注:此文曾发表于2008年第2期《饮食科学》杂志上,并在《九牧林医家》公开.
博主的搜狐健康博《九牧林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