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厅长自曝“五成误诊”何以鲜见感动


    周明华

几个月前,深陷下属与他一起制造的“打伞门”事件中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同学,2008年4月9日又在自己的博客上“奋键疾书”了。上次饱受网民置喙的是自己发在博客上的一照下级替他打伞的照片,这次不是照片,是一篇自曝家导的博文。

廖新波发表的这篇博文的标题是《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他在博文中称,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但如果你住进医院,年轻医生看了,其他的医生也看了,大家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便会下降到30%。因为目前医疗技术对疾病的认识不是100%。他建议,若想避免误诊,最好是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

作为卫生厅领导,如此大胆而直白地自曝家丑,道出各大医院的门诊有一半诊错了“病向”,虽然对患者来说,这是一种提心吊胆的心理刺激,然而却是廖副厅长的一种自醒式告白,众多网友理应为他的义举感动和欣然才对,但我几乎难寻一则这样的“感动帖”。何以如此?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这种貌似真诚的自揭行业短处,实则是一种“伪揭丑”;其二,这像是往“看病贵”伤口上撒盐,廖新波不从行业内部找解决措施,而是劝公民去多花钱,是在为因职业责任缺失而替“误诊”找理由

先说“伪揭丑”。当前由于医卫公平意识的恒久性缺乏,公民医疗待遇与公民身份之间的不合理级别排序,酿就了“看病贵、看病难”的客观现实。一年复一年的全国两会上,“医药费虚高”一直成为代表委员的痛斥对象,医卫红包、医疗潜规则等痼疾依然还寄生在医卫体系上久治不愈,中国仍有接近一半的公民面对看病贵扼腕徒叹。这从一起接一起的“天价医疗费事件”中可窥一斑。

    我们可以这样说,由于呵护公民生命健康的不平等思维的继续侵入,酿制了医卫资源的占有者和左右者,可以看病不要钱,可以占用大量的原本就稀缺的医疗公共资源,而众多百姓却只能在“虚高医疗费”面前摇头叹息。试想,大量的有经验有学识的医卫专家都少见或根本不见坐诊,而是逆向流动到为少数权贵者服务的现场。以经验少、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挂帅的门诊部,能不“误诊”多多吗?所以,这是一个不用廖新波来热情揭短百姓就能切身感受得到的现实。

再说副厅长“劝民多花钱”问题。廖新波劝说看病者不要相信一诊医院的诊断结果,要去第二家医院复检,这看似一种怜悯之心,实则是为医院创收而公开鼓噪。在第一家医院挂号、B超、CT、化验全做完,原本就花掉了不少钱,再出一部分血,去另一家医院再检?显然,这不仅是让患者多花钱,而且让患者成了医院良知与责任缺失的背负者。这是各地医院“误诊率”之所以不见下降的根源,这理应引起我们社会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