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盘飞流直下三千点以来,一直有一个声音,希望出政策救市。而二、三月份,舆论更是大肆宣扬,强烈要求降低印花税等政策来救市,为此还引发了各大媒体与名人的口水战。这对身居证监会主席之位的尚福林而言,无疑是一大考验。
2月份,我写过一篇《目前降印花税救市是不可能的》专栏文章,客观分析了股市行情,指出了降印花税是每一个投资者的愿望,包括我在内。但是,综合种种情况,降印花税则暂不可能。我认为,2月份的市场,还不适宜用降低印花税来救市。
我们举历史上几次救市政策的例子说明一下:
一、三大政策"救市"(1994)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背景:这次救市是在急跌行情持续一年半之后,市场信心处于极度涣散的状态下,管理层在市场的重压之下突然出台了三大利好,将市场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市场反应:出台后第一个交易日股指急速飙升33.2%,上证指数短短33个交易日从最低的325点上涨至1052点,涨幅为204.13%,成为我国证券史上股指上涨速度最快的一次;随后是长达一年多的下跌之旅,最终于1996年1月19日见底512点。
二、"5·19"行情(1999)
在长期低迷后,以美国轰炸我南联盟使馆为契机,大盘大肆做空,打出了1047点这个低点,并大有破三年横盘的千点底部之势。1999年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召集全国券商讨论国务院有意发展证券市场的意见,管理层推出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其后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背景:1999年5月9日发生了美军"误"我大使馆事件,上证指数跳空下行逼近千点。
市场反应:历史上著名的"5·19"行情展开,科技、网络概念被市场暴炒,上证指数在30个交易日内上涨64%。其后两年时间里,上证指数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最高点2245.44点,随后便展开了长达四年的熊市之旅。
三、暂停国有股出售。
首发增发中,停止国有股出售。继而降低印花税,企图求市。
背景:在市场连续几月暴跌的情况下,2001年10月22日,证监会决定,首发增发中,停止国有股出售。继而在11月初,降低印花税。
市场反映:当天大盘涨停板,随后又在降印花税利好刺激下,维持了一个多月的反弹行情,而后再次大跌,创出1300多点的底部,最终熊市持续四年。
四、暂停国有股减持(2002)
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减持暂停。
背景:2001年开始,在国有股减持的触发之下,股市如同掉了线的风筝一样一头往下直坠。无论管理层对国有股的减持作出何种解释,市场仍然是无动于衷。在此种情况下,万般无奈的政策只能亮出最后底牌。
市场反应:引发"6·24"井喷,不过次日即见顶回落,继续漫长的熊途。
五、"国九条"出炉(2004)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背景: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市场反应:正处于反弹途中的股指越过2003年高点1650点继续上行,至2004年4月7日见顶,随后一路下跌至2005年6月6日,在K线图上铭刻出耳熟能详的998点。
综合分析结论:
政策的利好与利空,要辨证地看,要适时而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搞法,无异于病急乱投医,只会坏事,这样即不利于行情,又不利于自己的口袋。
综观历次政策利好救市的结果,无一例外,长期低迷后的关键时刻救市,容易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一轮暴涨后大跌的股市,任何救市都只能提供机构出货的机会。另外,在根本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其他的政策利好救市,就象我们通常用俗话说的,“在点不在事,在事不在点”一样,只能起到隔靴搔痒,饮鸠止渴的作用,不会改变其趋势,这一点,在2001年后的大熊市中救市的几次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
所以二月份的股市,或者当前的股市,利好政策,不会改变下跌的趋势,只可能延迟下跌的速度。是否应该救市,用什么政策来求市,是值得管理层慎重考虑的。
套用古代评书中常用的一句话,这正是:飞流直下三千点,救市考验尚福林!
附:网易东莞网友所贴的笑话故事《救市之法,多有讲究》
一老叟因家贫,挖池诱人来戏水,以此赚钱致富。一日,见众小儿戏水甚欢,心中妒火似油煎。遂深挖水池,多加混水,又在池旁树一招牌,书:戏水费上涨二倍,戏水有风险,下水需谨慎,溺水丧命其责自负!
数日后,有小儿溺水,挣扎几番,力竭而沉,有人见之,大呼求救,老叟面露娱色,如磐石之岿然不动,沉静有倾,方面带高深之态,曰:风险教育,不可或缺,让他再受一会!
又有倾,呼救之声大涨,老叟面露得色,曰:如我去救,他产生依赖,下次再溺,如何得了?世人必责我教人无方,不如让他自救!
再有倾,呼救之声震耳,老叟面有喜色,曰:救人之法,多有讲究,不可莽撞,待我遣人,寻高人来认真商讨救人良策,方可救得,乃从香港寻得二位潜水高手来任救人委员会副主席,先作一番讨论,拟定救人方案,并不时发表言论,以稳定人心。
时过三日,水中浮尸自行漂起,救人之声遂消。
2月份,我写过一篇《目前降印花税救市是不可能的》专栏文章,客观分析了股市行情,指出了降印花税是每一个投资者的愿望,包括我在内。但是,综合种种情况,降印花税则暂不可能。我认为,2月份的市场,还不适宜用降低印花税来救市。
我们举历史上几次救市政策的例子说明一下:
一、三大政策"救市"(1994)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背景:这次救市是在急跌行情持续一年半之后,市场信心处于极度涣散的状态下,管理层在市场的重压之下突然出台了三大利好,将市场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市场反应:出台后第一个交易日股指急速飙升33.2%,上证指数短短33个交易日从最低的325点上涨至1052点,涨幅为204.13%,成为我国证券史上股指上涨速度最快的一次;随后是长达一年多的下跌之旅,最终于1996年1月19日见底512点。
二、"5·19"行情(1999)
在长期低迷后,以美国轰炸我南联盟使馆为契机,大盘大肆做空,打出了1047点这个低点,并大有破三年横盘的千点底部之势。1999年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召集全国券商讨论国务院有意发展证券市场的意见,管理层推出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其后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背景:1999年5月9日发生了美军"误"我大使馆事件,上证指数跳空下行逼近千点。
市场反应:历史上著名的"5·19"行情展开,科技、网络概念被市场暴炒,上证指数在30个交易日内上涨64%。其后两年时间里,上证指数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最高点2245.44点,随后便展开了长达四年的熊市之旅。
三、暂停国有股出售。
首发增发中,停止国有股出售。继而降低印花税,企图求市。
背景:在市场连续几月暴跌的情况下,2001年10月22日,证监会决定,首发增发中,停止国有股出售。继而在11月初,降低印花税。
市场反映:当天大盘涨停板,随后又在降印花税利好刺激下,维持了一个多月的反弹行情,而后再次大跌,创出1300多点的底部,最终熊市持续四年。
四、暂停国有股减持(2002)
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减持暂停。
背景:2001年开始,在国有股减持的触发之下,股市如同掉了线的风筝一样一头往下直坠。无论管理层对国有股的减持作出何种解释,市场仍然是无动于衷。在此种情况下,万般无奈的政策只能亮出最后底牌。
市场反应:引发"6·24"井喷,不过次日即见顶回落,继续漫长的熊途。
五、"国九条"出炉(2004)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
背景: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市场反应:正处于反弹途中的股指越过2003年高点1650点继续上行,至2004年4月7日见顶,随后一路下跌至2005年6月6日,在K线图上铭刻出耳熟能详的998点。
综合分析结论:
政策的利好与利空,要辨证地看,要适时而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搞法,无异于病急乱投医,只会坏事,这样即不利于行情,又不利于自己的口袋。
综观历次政策利好救市的结果,无一例外,长期低迷后的关键时刻救市,容易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一轮暴涨后大跌的股市,任何救市都只能提供机构出货的机会。另外,在根本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其他的政策利好救市,就象我们通常用俗话说的,“在点不在事,在事不在点”一样,只能起到隔靴搔痒,饮鸠止渴的作用,不会改变其趋势,这一点,在2001年后的大熊市中救市的几次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
所以二月份的股市,或者当前的股市,利好政策,不会改变下跌的趋势,只可能延迟下跌的速度。是否应该救市,用什么政策来求市,是值得管理层慎重考虑的。
套用古代评书中常用的一句话,这正是:飞流直下三千点,救市考验尚福林!
附:网易东莞网友所贴的笑话故事《救市之法,多有讲究》
一老叟因家贫,挖池诱人来戏水,以此赚钱致富。一日,见众小儿戏水甚欢,心中妒火似油煎。遂深挖水池,多加混水,又在池旁树一招牌,书:戏水费上涨二倍,戏水有风险,下水需谨慎,溺水丧命其责自负!
数日后,有小儿溺水,挣扎几番,力竭而沉,有人见之,大呼求救,老叟面露娱色,如磐石之岿然不动,沉静有倾,方面带高深之态,曰:风险教育,不可或缺,让他再受一会!
又有倾,呼救之声大涨,老叟面露得色,曰:如我去救,他产生依赖,下次再溺,如何得了?世人必责我教人无方,不如让他自救!
再有倾,呼救之声震耳,老叟面有喜色,曰:救人之法,多有讲究,不可莽撞,待我遣人,寻高人来认真商讨救人良策,方可救得,乃从香港寻得二位潜水高手来任救人委员会副主席,先作一番讨论,拟定救人方案,并不时发表言论,以稳定人心。
时过三日,水中浮尸自行漂起,救人之声遂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