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信任门”?
张荣辉
近几日,陆续从某几家网站和报纸上,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报道,诸如:被冠名中国某某院上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当初没以为然,可有不少客户及朋友带着问号来电讯问,让我回答如何解释一下现今银行理财产品的“信任门”,在此,本人无意与什么陷阱类报告进行论谈,也不承认庞大的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现了质疑?但要向自己的客户表明代表我本人的观点:
有云:在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方面,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信息不明产品合计占全部不明产品的3/4,尤其是光大银行,其不明产品占到本行产品的77.59%。因此判定:光大和招商等6家中外资银行登上了报告的“黑名单”。
我不知报告的发布者与课题研究者的样本提取从何而来,用什么金融工程学的模型打造出来的,也不知“黑名单”是谁冠名的,粗略地在网上“近视”了一下,对报告的出炉过程,大体内容也看了几回,首先:不透明之说没有事实依据。按理,学术单位,进行金融产品调查,无可厚非,但说话得有依据,取决于对实际数据的把握,我不知报告的作者从何处得来的数据,其他银行产品透明与否我没发言权,但对于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我从2003年起处于一线,了解颇丰。作为理财银行之翘楚,光大开理财之先河,自05年始打响了百姓理财第一炮,唤醒了客户心中的理财意识,并有幸赶上了06、07两年大牛市,受益甚众,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连续三年被网民评为最受欢迎的理财银行。社科院的课题研究者不知依据哪几款理财产品,断言不透明,是自己没有深入了解,获得相应数据,还是银行理财产品真的不明。
一家科研机构,你可以做出任何课题的研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事实上,我可以不质询你的结论,但我完全怀疑所做结论的数据与论据与事实的方差有多大,我记得说:通过对2007年4000只左右的本、外币理财产品整理后,原本计划跟踪评价本、外币银行理财产品分别为1040只和211只,但实际评价数量为935只,占计划评价数量的74%。之所以数量减少,主要原因就是存在许多‘不透明产品’,即产品的投资标的、结构、期限等信息不明确,这反映了发行银行的信息披露不透明。
此言极有问题:如果你没获得相应理财产品的信息,就能说明该理财不透明。
如何保证向社会公布公允信息,而不要做秀,特别是学术做秀。
我只想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光大银行据相关监管部门要求:任何一款信用类和利率类产品,除一页理财协议外,还有一份必备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在说明书上会写的清清楚楚此理财的期限、预期收益、风险揭示、投资范畴,收益计算方法等。如果是没有作理财的客户,实际是得不到理财产品说明书的,我不知做报告的博士们是否读到了该文本,没在银行做过相应理财投资,我凭空是无法给你具体说明书的,当然,有大部分是可以在相关网站得到。
引用与我通话的客户之言(估计有点过激了),他说:他对当今所谓什么院的报告是挤出三分虚名,拿下两分空谈,充其量是信两分,余下的是耸人听闻。
我当然不信,但没有足够理由说服他。
但市场上对银行理财产品新近以来,打声及骂声不绝于耳,不管是银行产品研发部门,还是营销人员,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理财人员,都承受了很多,其中是有很多问题,但应当是发展中的问题,
我的观点:主要还是市场惹的祸,包括国际的与国内的。赔钱了,怎么说都没底气。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低,与存款利率比,与大市比,一定要有一个平均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算盈利,低于平均水平算亏本,既然是投资,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市场上也不可能不出现零收益、负收益的理财产品。
最关键的不是有没有出现零收益、负收益的理财产品,而是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全面、客观地向投资者讲解产品和提示风险,投资者自己也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相关研究部门也要客观向社会传递信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理财是大势所趋,人们的理念与投资意识会日渐成熟的.清者自清,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争论,无疑会极大普及理财知识,促进监管部门\银行\理财从业人员等更加规范并走向成熟.这是我的肯定之处.
投资者也会从中获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