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保护三江源 大力发展高原经济
―――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3月3日下午2点35分,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北京京西宾馆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耳闻强卫的名字已久,总想有机会能亲自采访他,没想到这次如愿以偿。初见强卫感到他人很谦和,工作上非常认真,思维敏捷,谈笑中仍不失他曾做过军人的严谨。他没有官架,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青海就是我的家乡”,他已经把自己看做青海人。这使我的采访在轻松愉快之中进行着。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强卫书记您好!到青海上任一年了,您对青海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是什么?请您谈谈目前青海的基本省情?
强卫:我对青海的总体印象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委员长曾经说过的“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第二句话,“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青海是一个只要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块土地上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动,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说到青海的省情,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地域大省,是说青海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四位。在这里,你能够真正感受到我们国家国土之辽阔、山川之壮美。人口小省,是说青海只有551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4%多,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多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人文风情淳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资源富省,是指这里地大物博、资源富集。在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当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3种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有9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潜在价值达17.25万多亿元。经济穷省,是说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青海发展起步比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大而且程度深。青海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还在拉大,300多万农牧民中还有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达10%以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青海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四个重要战略地位是什么?
强卫:青海在全国具有生态上、资源上、地理上和维护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首先是生态上的战略地位。青海的经济总量只有全国的3‰,但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地位。从“水之源”看,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占黄河49%、长江26%、澜沧江16%和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40%的水量是从青海流出去的,而且都是无污染、清洁的水质,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和“江河源头”之称,影响着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从大面积湿地系统看,青海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屏障。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系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看,青海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另外,青海还是全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青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涵水、固碳、防沙和调节气候四大重要功能的发挥,使青海为全国和世界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难以估量,凸显出青海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加剧,青藏高原水生态和陆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气温升高幅度高于国际、国内外任何其他地区,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次是资源上的战略地位。17.25万亿元潜在价值的矿产资源,仅仅是对全省总面积的7%部分进行1︰5万地质勘查探明的,而达到矿产勘查祥查程度以上的仅占4.63%。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32种,其中18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有望成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而且类型全、组合条件好,这种地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2000万千瓦左右,按人均发电量计算,青海可迈入能源大省行列。青海还有特有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农牧业资源、旅游业资源等,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第三是维护稳定上的战略地位。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了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位居全国第三位,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由于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基本上全信仰藏传佛教,加上儒家文化,在河湟地区形成了三种文明或是三个文化圈。还有以昆仑山为鼻祖的神话传说、道教文化等,使青海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绚丽画卷,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第四是地理位置上的战略地位。“东越兰州通中原,西越新疆通中亚,南越西藏通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羌中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在这里贯通,素有“海藏通衢”、“天河锁钥”之谓。西宁自古以来是重镇,自汉朝以来叫“西平”,到宋代改叫西宁,均取“西陲安宁”之意。这里还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农业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具有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自然形态。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多民族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怎样的执政理念,促使社会发展、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强卫:近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七年保持了12%的增速,去年达到760亿元。
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即:立足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这是我们近些年来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符合青海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立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优势,抓住并依托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推进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培育发展太阳能及硅系列产品等新兴产业。发挥高原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无公害、有机的、绿色的农产品,以及特色农牧产业加工业,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
保护生态是重要责任。把青海建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态屏障,这是青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长期以来,为了保护这三江清流,青海人民做出了很大牺牲,但青海人民无怨无悔。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我们提出生态立省战略,也就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对青海来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总的思路就是“小财政办大民生”,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发展促民生、以实事惠民生、以公平保民生,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推进、同步提高。
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进一步改进社会管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改善民生方面抓出成效,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目标?
强卫:由于青海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更为滞后,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我们的目标是:改善民生的决心不能落后,改善民生的标准不能降低,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这也是近几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的一个执政理念,即集中有限财力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倾斜。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约282亿元,其中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就达2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正是由于在民生方面肯于投入,才使得我们在经济总量小、自有财力弱的情况下,许多民生措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5年就比全国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参合率达到95.6%,受益率达到74.3%。去年,又在全省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加上已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我们正在努力推进完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再加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农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青海正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框架。在就业方面,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这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城镇“零就业” 家庭去年实现清零目标。在教育方面,青海也是全国比较早地实现了对农牧区和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由2002年的77%提高到93.5%。在住房方面,建立了城市低保家庭廉租房制度,开工建设并完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0万平米。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青海之所能在小财政的状况下在民生方面办那么多实事,除了在国家支持以下,也和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形成的务实工作作风有关。
一年来,我跑遍了青海省州、地、县,几乎没有看到一幢新的党委政府办公大楼,从省委省政府到地市县党政机关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办公楼里办公,有的还在平房里办公。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青海一定能加快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今后,我们将在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财富积累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群众在就业、社保、收入分配、住房等问题,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何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海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青海、走进青海?如何把青海打造成一个高原旅游名省,把旅游业打造成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强卫:青海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地位、丰富的资源和绝美的景色,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中。青海还有非常好的特产,如冬虫夏草、昆仑玉、柴达木枸杞子等,但由于品牌建设、对外宣传等跟不上,世人知之甚少。令人可喜的是,这些年,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恰会”、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等一系列文化、体育、商贸活动的连续成功举办,加上藏羚羊申吉成功和昆仑玉被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镶玉等等,青海的形象和知名度正在提升,开始一步步地走出青藏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们要持续不断地请进来、走出去,打造更多更好的宣传营销青海的品牌和载体。同时,要不断走出青海,到沿海发达地区、港澳地区乃至国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千方百计地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宣传青海、推介青海,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青海,让青海更快地走向世界,让青海在人们眼中、在人们心中真正不再遥远,而是流连忘返。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依托高原独特而大美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原旅游名省。青海旅游资源富集,既有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姿的风土人情,又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众多的宗教形态、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很多具有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原生态态和多样性。这是青海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打造旅游业支柱产业的优势所在。我们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青海今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作为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民生工程,按照“加强领导、理顺机制、整体规划、形成品牌”的要求,统筹旅游规划、资源利用、营销宣传、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以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突出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整合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科学有效的旅游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青海旅游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以市场机制配置旅游资源,以吸收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激发旅游业的内在活力。要举全省之力发展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险之旅,千方百计使青海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并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强卫简历:
强卫,男,汉族,1953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现任第十七届中央委员,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曾任北京化工厂试剂研究所六室副主任、副所长、厂党委书记;1987年6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1990年12月任北京市石景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92年12月任北京市委常委,先后兼任石景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城建工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2001年3月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先后兼任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市纪委书记。2007年3月任青海省委书记;2007年4月任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2007年6月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博客中国何红专栏:http://sbhhong.vip.bokee.com/
何红精英博客:http://blog.voc.com.cn/sp1/he-hong/index.do?artid=397115
何红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bjhehong
何红( 央金卓玛)藏族博客:http://blog.tibetcul.com/user1/7850/index.html
何红腾讯精英博客:http://622006565.qzone.qq.com/blog/1200563928
特别力荐《中国新闻调查圈》网址: http://bjhhong.q.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