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毛衣利润仅1元 广东纺织服装出口负增长


  随着人民币升值、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高以及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持续走软,中国纺织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纺织品出口大省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减少了11.3%。

  根据近期的《上海证券报》报道,珠三角地区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反映,2008年将是纺织行业最艰难的一年,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生存危机将迫使企业从依靠产能向不断创新、多元化经营转型。

  广东纺织服装出口减少11.3%

  进入2008年以来的一些数据令人对今年纺织服装出口的前景产生忧虑:据广州海关的数据,2008年1至2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164.4亿美元,仅增长5.7%。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最大的省份,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35.2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1.3%。而在2007年,全国和广东纺织服装出口的增幅分别为18.9%和18.7%。

  订单决定了生产,订单不足成为珠三角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佛山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佛山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树彬说,广东纺织服装的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欧美市场的价格相对较高,订单量也比较大;而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订单额小,且单价低。去年以来美国经济的萎靡导致欧美订单不断减少,给企业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据海关统计,2007年广东服装对美国出口44.4亿美元,仅比上年略增2.5%;而今年1至2月,广东服装对美国的出口额分别为2.8亿美元和1.6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7.9%和41.9%。

  与此同时,国内外政策的变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成为加在纺织企业身上的“一根根稻草”:人民币不断升值,2007年以来,企业出口换汇成本已经提高了20%至25%;劳工成本提高,春节后,中国纺织名镇佛山西樵镇的纺织工人平均工资已经达到每个月1600元至1700元,比去年上涨了20%以上;油价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攀高,给纺织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作为纺织品原材料的石油化纤产品价格水涨船高,运输费用也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棉花等纺织服装的原材料价格也在大幅上涨。

  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利润只有1元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可赚到30元,而目前大约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一些订单甚至会出现亏损。

  东莞市大朗镇委副书记林熙仿近日表示,大朗这个全国最大的外销毛织生产基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大朗,整个中国纺织出口企业今年所面临的压力都将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明显放缓,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164.4亿美元,仅增长5.7%。同期,出口最大的省份广东纺织服装出口35.2亿美元,减少了11.3%。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总额为1679.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7%。而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4.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9.5%。

  纺织企业加速走出去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透露,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国内制造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等因素,中国纺织企业加速“走出去”步伐,目前到柬埔寨投资设厂的中国纺企已超400家,到孟加拉国国的也近百家。

  “已有一定纺织行业发展基础的柬埔寨和孟加拉国国,吸引中国纺织企业去投资的条件主要是对欧美出口不受配额限制以及享受最惠国待遇。此外,为了承接部分产业转移,这些周边国家频频到中国招商引资,并给出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孟加拉国国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曹新宇说,“不过,这些国家纺织行业基础配套措施完善还需要一定过程,比较适合季节性不强、生产周期较长的纺织服装生产,对于时效性强的时装则还不大适合。”

  东莞梦莱特服饰有限公司老板陈慧勇表示,由于珠三角制造成本快速上涨,他周边有些朋友开始到越南或孟加拉国国设厂。据了解,孟加拉国国普通纺织工人平均月工资大约只有4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300元左右),而在珠三角的普通纺织工人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曹新宇指出,柬埔寨和孟加拉国国等国家拥有比较充足的低廉劳动力,比较优势还可以维持较长的周期。面对目前多重压力,到海外投资设厂对于以出口为主的纺企来说是一条突围之路,企业可考虑分期分步“走出去”,国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出口空前恶化专家吁人民币保持小幅升值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上周六在“2008交银国际经济圆桌会议次贷危机与国际经济”研讨会上指出,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诸多对出口不利的政策正在形成合力,出口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空前恶化。

  面对空前恶化的出口环境,连平指出,作为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出口部门打击过重,不仅会直接把GDP往下拉,而且会影响出口行业密集地区的就业,进而对消费也产生影响。因此,连平建议,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应该灵活调整有关国内政策。连平指出,汇率方面,人民币升值应该保持小幅度渐进的方式,避免短期内过度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冲击,给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结构调整留出缓冲的时间。国际投行预测,今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在10%左右。

  针对成本上升问题,连平指出,劳动力、原材料、燃料等相应成本上升应该控制好节奏。此外,在今年信贷紧缩的环境下,连平认为,应当适当放缓信贷控制,因为目前经济增长对信贷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这种情况下把信贷口扎紧,导致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且信贷控制太紧,也可能产生一些替代效应,例如前两个月外币贷款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