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小非解禁,全流通时代也真正来临。当初,国家进行股改的基本目的是要消除同场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股权分置诟病,让市场从全流通的角度去评判企业真实的价值。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即使现在我们即将迈入全流通时代,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仍然难以得到平等的保障。毫不讳言,金融市场这个到处充满着机会和投资价值的地方集中了最优秀的精英和风险家在这里斗智斗勇。
笔者认为,进入全流通,市场的博弈只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只是从以前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转变为大股东与机构的博弈--中小投资者亦或小散仍然是市场上的绝对弱者。
股改有这样的约束:利用可流通底价锁定上涨预期。可流通底价是指非流通股股东在其持有的非流通股转入可流通时,在价格上向流通股股东承诺的最低限价,即非流通股只有在这一价格之上才可卖出。可流通底价因其绝对高于上市公司现有股价,也可叫“流通股股东权益保护价”。其价格是考虑上市公司的历史成本以及未来非流通股可流通时可能会给流通股股东造成的风险等多种因素后,由双方博弈而来。对大股东来说,由于股价与其利益已由不相关进入正相关状态,这就要求大股东主要通过内部注入优质资产、资产重组、提高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水平,结合外部良好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增发配股、送股除权等条件,来实现其股份的流通。
全流通和可流通的风险预期不同,两类股东之间对价博弈时,对非流通股全流通的预期数量依据在理解和认识上有差距。因此,必须找到对价的价格标准,即非流通股在什么样的价格上流通才不会给流通股带来风险。有了这个价格底线再去谈风险发生时给流通股股东的补偿、承诺和对价,才比较合适。价格预期是投资人最关注的。一个高于现价的可流通底价的确定,将使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双方在非流通股转为可流通时,利用流通所释放出的巨大价值,实现双向补偿,这才是双赢之举。
优劣分化将更趋明显,A股的“仙股”群落将会随全流通的逐步推进,以及三板、中小板与主板市场的通道形成而逐渐产生。历史上以前没有,未来更没有的“股改大餐”,将可能是大量绩差股、亏损股、问题股最后的“逃命行情”,对于那些曾经被深套,目前仍持有这类股票的投资人来说,股改行情可能是赐予您的最后一次出货机会。对于那些还期待于绩差股继续高涨,等待解套的投资人来说,行情并不会因为您买的价高而会上涨。 而在消除股权分置制度性障碍过程中,由于市场操作以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原因必然会引起市场的波动,这应该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现在有了股权激励了,未来也全流通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益也跟股市密切相关了。这在改善公司治理之余,也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操控的现象增多。随着行情热度的增加,不排除会出现上市公司出题材与私募基金共享利益,甚至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企业炒作自己股票的现象,而这种情况下,行情的开头往往都冠有“价值投资”、“价值发现”的头衔,但在行情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却往往带有内部操控的痕迹,值得投资者警惕。国内许多投资者都有崇尚概念与题材,有看“故事”做行情的习惯,在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时,往往只看故事的精彩程度,却很少在意这故事是“童话故事”,还是“科幻小说”。在未来的全流通时代,有关于行情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更丰富。因此,投资者已有必要提高鉴别“故事”性质和内因的能力与水平。
真正进入全流通必然会孳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博弈,引起新旧投资理念的碰撞,并不断地走向分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