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原始印刷二


     资源来自网上下载

木活字

     据《梦溪笔谈》载,北宋毕升曾试验木活字,但他最后研制成功了泥活字。一百年后,元朝农学家王祯请工匠用四年时间,制作了木活字三万多个,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 )试印他自己编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全书六万字,一月之内,百部齐成。可见效率很高。
    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王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不仅创制了木活字,而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创制了转轮排字架,发明了由“以人就字”改为“以字就人”的排字法。并将制作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等工艺技术流程编写成《造活字印书法》。

                       

              《农书》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王祯像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的创造者。

  

            四幅木活字制作流程图

                    

          1、制造木板                2、刻字

                    

           3、制槽版                4、排字制版

 

         锡、铜、铅等金属活字

    锡活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初期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书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此为锡活字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比欧洲金属活字创制约早一二百年。
    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续后有《锦秀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
    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活字,印有天文、数学等书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5020册。
    造铜活字最多的是道光年间福州林春祺。他耗银20多万两,雇工刻制铜活字40多万个,用21年时间完成,印有清代顾炎武《音论》、《诗本音》等,称“福田书海”本。
    铅活字印刷在我国最早见于明朝陆琛的《金台纪闻》记载:“近日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只是未见铅活字印书实物。

             

      《古金图书集成》        明,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
     (清内府铜活字本)

             

   明华隋会通馆        明华坚兰雪堂铜活字            本明五云溪馆
     铜活字本                                        铜活字字本

 

                   瓷 版

    又称磁版。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载:“益都翟进士曾集窑户造青瓷《易经》一部。”详情无从查考。1961年夏,中国书店发现《周易说略》一部,书名栏上有“泰山磁版”4字。此书为山东泰安人徐志定所印,他在序文中说“……戊戌(康熙五十七年,1718)冬,偶创磁刊,坚致胜木”。次年4月成书。徐氏用磁版所印的书,还有一本《蒿庵闲话》。

                

                      泰山磁版《周易说略》

 

               彩色套印

    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使同一书叶有不同的颜色。
    唐、宋的雕版印刷几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图都是黑色。元代至元六年(1340)出现朱墨2色套印的《金刚经注》。明代正德(1506-1521)以后,朱墨套印被推广,并有靛青印本及蓝朱墨3色、蓝黄朱墨4色、朱墨黛紫黄5色套印本。清代中叶又有6色本。
    图刻的彩色套印,最初是在一块版上涂几种颜色,如花上涂红色,枝干涂棕、黄色等,然后覆纸刷印。如万历年间滋兰堂刻印的程氏《墨苑》中《天姥对廷图》、《巨川舟楫图》及万历刻本《花史》等。稍后,发展为几种颜色分版套印。明代末期进一步发展为版印刷方法。

              

    《杜工部集》            《文心雕龙》           明刻朱墨套印本
(清道光家刻五色套印本)(明凌蒙初刻三色套印本)

 

            版和拱花

    版是用多块版套印或叠印的印刷方法,是木版水印的一种,出现于明代末年。其方法是根据彩色画稿分别勾摩,雕刻成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小木版,然后按原作胶着于固定位置,用水墨、颜料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或叠印。印品画面的色彩、层次和韵味,与原作非常接近,几已乱真。因印版多为各种小块,很象五色小饼的累积盘中,所以称为版。
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纸面上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类似现代的凹凸印、浮雕印,五代时已经用拱花法制砑光纸,衬托山水花鸟鱼虫形状。
    版和拱花结合的代表作是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协作下于南京印成的《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同期还有漳州人颜继祖与南京刻工吴发祥合作用版印制的《萝轩变古笺谱》。

                

                    《十竹斋笺谱初集》

                

                 木版水印《十竹斋书画谱》

                      

                    木版水印《百花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