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课,在严格意义上讲复习时间并不长,但通过高二的文理分科之后,使政治课的学习时间相对加长,这就有了时间进行考前复习。但由于有政治常识和时政专题,使高三政治课的复习时间都没有其它科长,如果在高二提前结束哲学常识而进入高三政治常识的学习,最多也是讲完政治常识的前两课,这样,到高三时还有三课的新内容需要处理。所以复习时间只能从十月份开始到来年的三月份共计四到五个月的复习时间,到四月份怎么也得进行时政专题讲授,因为还有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要讲时事专题,这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情况,这就需要高三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三年的高中政治课较为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参加高考。因此,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复习,高三教师不得不要想尽办法提高复习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把高三复习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理论—时政;第二步是时政—理论。
第一步,也是第一轮复习,其模式是理论――时政。时间是三个月。即:十月份到来年的一月中旬。其建模的理论根据是:鱼网理论,其过程是:
1.从考点或知识点入手进行知识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使之纲举目张,让学生将知识熟记于心。
(1)2008年考点共167个。按照这些考点重新编织网络,并注意到知识的细微之处,大字小字都要在乎,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并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并要适时联系国内外实际,做到理论和时政相一致。
(2)知识整理的方法
分层式、结构式、图表式。要有点、有线、有面。要想尽办法夯实基础知识。
2.考点的复习要系统而全面,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因为考察基础性知识仍然是试卷的基本特色。
3.必须形成考点的主干知识,并结成网络。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网络,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点”到即准。
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4.确定并突出重点考点。
5.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6.搞好单元过关训练。
没有这些做法,就不可能夯实“三基”,自然也就没有第二步复习的顺利进行。
第二步,也就是第二轮复习,其模式是:时政――理论,时间是三个月。其建模的理论根据是三角理论 瓷砖理论和渗透理论。
这一轮是备考的关键步骤,一定要有新思路:
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能力迁移的训练。引导考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在体系中细化要素。教给学生科学的应试方法,一定的答题技巧和基本的解题能力,使学生适应各种题型,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一步是综合提高阶段,其原则是专题复习、发展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提高。第二步复习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一是搞好知识专题复习,二是搞好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三是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做题的能力。在两个专题的复习中,知识专题的复习是第二步复习的主要内容,要投入大部分精力,用时要长,时政热点的复习是次要的,但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力搞好、选准时政热点。
知识专题的复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搞好知识专题复习,继续抓住基础知识不放松
(1)夯实基础,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第二步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快不能搞简单的重复。第一步复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第二步复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体系性和综合性,达到会整合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第一步复习后,学生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是不够的,第二步复习要在继续强化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复习中要按考点范围要求把教材知识(包括课与课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经过整合形成知识专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知识的系统中来把握,进一步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规范性地把握知识内容,构建某些基础知识的三角关系(比如:物质和意识,这是两个基本概念,但在两个基本概念之间,还有二者的关系,这就是三角理论的一部分;或政治常识中的国家、政党、国家职能间的关系)、瓷砖关系(形成既独立又联系的关系)、渗透关系(知识间要迁移、能力上、学科上要渗透)。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根据题目的设问,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并重新整合所学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境,分析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2)着重抓好主干知识的复习。第一步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知识,第二步复习的重点仍然是抓基础知识,这是高考备考复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第二步复习时间短,不可能像第一步复习时那样进行拉网式复习,知识范围到边到沿,不留空白,也不留死角。第二步复习抓基础知识要突出主干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高考试题主要是针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一是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包括记忆和理解),二是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主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教材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即教材的重要概念、基本理论观点和重要原理。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热点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凡是能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基础知识都是应着重把握的主干知识。各位老师要结合《考纲》规定的考点,以课本为依据,把教材的主干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主干知识找出来,确定每课的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明确主干知识的层次要求。对主干知识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背诵如流。
2、找准时政热点,确定重点的知识专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找准社会热点,形成社会热点相关联的知识专题。2008年高考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一定要把热点找准,避免作无用功。社会热点问题有的适合于主观性试题,有的仅适用于选择题,又有所选择和侧重。适合主观性试题的要加大力度复习,形成热点专题,适合选择题的要相对用时较少,点到为止。社会热点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精选。一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括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二是与教材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的问题;三是高中毕业生认知水平所能达到的问题;四是要适当考虑与史地相结合的问题。文综试卷中其中单独政治学科的一个大题,要考虑能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三个方面都能出题,这种命题方式是我们确定热点背景材料必须予以思考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不是如何去确定时政热点专题。
(2)根据社会热点问题确定的知识专题需要详讲、重点讲、综合讲。因为政治考试从不回避社会热点,加上政治在文综试卷中所占比重只有三分之一,所以其知识覆盖面非常小,讲好重点专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分数。比如,在经济生活领域中,CPI的升高、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政治生活中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根据这些就可以设置重点知识专题。等到讲热点时政时,其所用知识也就一点即明。不用再花力量去解释知识了。而且,有时大家都看到了某一热点,但在高考中并没有出现,外行认为我们没有把握好命题方向。实质上,它只是在所用材料中没体现出热点问题,但在知识上一定会体现。大家对这样的试题并不陌生。
(3)每个专题后面都要设计一套高质量的练习题,因为学生学习专题不仅是要学生学到、学会,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要把理论和时政渗透到一起,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重视课堂实效,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在第二步复习中要“坚持五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不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专题复习要落实到题目,让学生在整体中细化要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第二步的复习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知识专题复习课;热点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为提高复习的实效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三种类型的复习课都要落实到题目上。高考试题是能力立意,能力立意也就是问题立意,专题复习课落实到题目也就是要问题化,以问题为主轴。课堂的导入,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知识的迁移,都要问题化,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思维,在题目探究中引导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把复习课知识的串讲和题目的训练相分离。题目不仅仅是训练用的,也可以用于课堂探究、讲解落实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问题的探究与知识的复习要融为一体。
(2) 专题知识复习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因为上考场的是学生,只有学生自身能力提高了,其高考的成绩才能提高。千万不要小看学生的参与能力,这才是学生进步的伟大动力。
(3)依据专题选、编好练习题。千万不要把现成的套题原封不动、不加选择地搬来使用。政治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感,牢牢把握命题方向。积极思考命题角度。既会选题,也会编题。不断提高习题质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对学生的练习要做到事半功倍。
(4)要精选复习方法,我认为此时的复习方法应是:预习――讲解并释疑――练习――释疑――再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和知识面。
不论是怎样复习,都是想让学生把知识学会、用好知识,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并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运用自如,最后都要回归教材。有位政治老师对今年高考政治复习总体要求概括为4句话,我很欣赏这四句话。在些也说给大家听。这四句话是:
通读5 本教材、夯实基础;
研究近年试题、把握特点;
参与课堂讨论、拓宽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适度做题。
20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