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党的总书记话小康社会,薪火相传,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到胡锦涛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认识和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所共知,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较低标准的小康水准,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将缩小城乡、地区及各阶层的差距。那么,我国从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到底还有多远?
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是于1979年12月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描述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致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即“小康之家”。不久,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设计了最初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邓小平文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在1984年中国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时,邓小平同志便开始使用“小康社会”的词语,“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从1979年到1992年讲话和报告中,邓小平同志曾二十八次提到了“小康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时,第一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2%高速度增长,到1995年,又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九五”期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规划“十五”计划时,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到二〇二〇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二〇〇六年实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坚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我国的人民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幸福,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信心百倍地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让鲜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绚丽多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党的总书记话小康社会,薪火相传,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到胡锦涛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认识和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所共知,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较低标准的小康水准,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将缩小城乡、地区及各阶层的差距。那么,我国从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到底还有多远?
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是于1979年12月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描述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致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即“小康之家”。不久,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设计了最初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邓小平文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在1984年中国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时,邓小平同志便开始使用“小康社会”的词语,“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从1979年到1992年讲话和报告中,邓小平同志曾二十八次提到了“小康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时,第一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2%高速度增长,到1995年,又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九五”期间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规划“十五”计划时,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到二〇二〇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二〇〇六年实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坚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我国的人民生活必将更加美好幸福,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信心百倍地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让鲜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绚丽多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