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狠斗私字一闪念(之一)——《如花似梦的年代》



“斗私批修”这个口号虽然是在1967年就提出来了,但因为当时知达还在上小学,对什么叫斗私批修并不十分了解,最多也就是知道多背几篇毛主席语录而已。几年以后,等到知达上初中的时候,终于与“斗私批修”发生了直接的联系。

知达小学毕业后离开了曙光学校,进了曲阿县第三中学上初中。他的初中班主任老师是位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姓刘,是从北方刚调来曲阿县的。曲阿县地处吴侬细语方言区,本地人的普通话大都不标准,刚从北方调来的刘老师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学校里非常醒目。

知达第一次见到刘老师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里。开学前刘老师一户户上门来接受学生的报名,顺便认识学生和学生家长。刘老师有五十岁左右,矮矮的个子,瘦瘦的,双眼特别有神。她如果板着脸,胆怯的人都不敢正视她。

刘老师上课很有特色,除了在课堂上讲解之外,更强调课前的预习。比如在教每篇课文之前,她都会要求学生们用字典查出自己认为是生词的所有单词,并把词意写下来。到上课时,她来一一提问。有一次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学生们在查字典时,发现字典上对某个字解释的意思与课文上的内容对不上号,所以就空着没有写。结果刘老师偏偏提问这个单词的意思,问遍所有同学,都回答不上来。
“为什么呢?”刘老师问

“因为发现字典上的解释与课文上的内容对不上号。” 有同学回答说。

“你们能够知道字典上的意思与课文上的意思对不上号,说明你们在查字典的时候还是动了脑筋的,但是这还很不够。当你们发现第一个解释对不上号的时候,为什么不继续查字典,直到把它搞清楚呢?有许多汉字存在着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现象,在每个汉字后面,也有许多种意思的解释。在解释的最后,还有带圈的一二三数字,那是表示这个字有不同的发音,只要你们顺着一直查下去,就一定能找到与课文上相吻合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穷根究底,要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才停止,不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刘老师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课堂上提问特别多,她提的问题使大家防不胜防,因为她提的问题不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还包括她在课堂上补充的所有内容。学生们都知道刘老师的学问非常渊博,她在课堂上,经常兴之所致,随口补充许多课文上没有的语文知识。知达觉得每次上刘老师的语文课,都像是听故事一样,自然听得进去,也记得住。有时正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她会突然停下来提问。记得有一天在讲解课文时,她突然问:

“在……上,在语法上怎么说,叫什么结构?”全班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刘老师很着急,瞪着一双小眼睛,来回在班上巡视:

“大家好好想一想,我曾经讲过的。”全班同学还是沉默。

“哪位同学记得,难道全班没有一个人记得吗?”

看着刘老师着急的眼神,知达感到很不好意思,仿佛辜负了刘老师的教导,突然知达脑中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答案,但不敢肯定,只好小声地说:

“介词结构。”

幸亏知达坐在第一排,声音虽然小,还是被刘老师听到了。刘老师非常激动地大声说:

“对,叫介词结构!谢谢你,知达!总算还有人记得。”

从此以后,全班同学听课时更加认真了。

刘老师的教学不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教材,更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为此她建议学生们要多阅读课外读物。当时许多书是禁书,图书馆也不开放,刘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建议每位同学将自己家里的书,不管什么书,都拿到教室里来,建一个班级图书室,由学习组长登记,大家相互借阅。

这件事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收到怎样的效果,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书被拿到教室里来。但是,这个建议的实际效果却非常大,使同学们在暗地里形成了一个相互借阅小说的热潮。客观上促使学生们偷偷地阅读了大量当时被禁止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就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水平。

(未完待续)

200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