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劳动者收入与控制物价上涨背道而驰
罗建法
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发言中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才是引发世界性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而对于抑制中国的物价上涨,谢的三大措施之一,便是“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
此论一出,举国哗然。
仔细考究此论,有两个疑点,不由得人不质疑。
其一是,中国的通货膨胀,最根源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失衡,特别是房价的虚高,致使整个商业社会的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房价飞涨,不仅使城市居民数十年的生存资金悬于一端,更推高了整个社会的成本。近一年来,上海商铺租金上涨30%以上,广州增长10%以上,城市租金的猛涨,使本土企业的成本急剧上升,一致于在上海南京路,著名策划人叶茂中发出惊呼:“这是谁的南京路”? 去年发生的大量企业离开广东,搬迁至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的潮流,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房价的虚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巨大成本。所谓的股市狂飙,也正与此有关————既然跑不过CPI,就只能赌一把,没有人愿意按正常的脚步安排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股市狂飙是国人的发财欲望驱使,不如说是对于未来的恐惧和丧失信心所至。
而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包括石油,铜、铁等资源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确是雪上加霜,但是,它们并非中国通货膨胀的本源。将所有的扳子都打到国外,无意是一种推委之举。
其二是,要解决通货膨胀,绝不是靠抑制劳动力工资可以实现。而是相反。
认为“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正如17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人民处在饥饿的边缘,只好起而造反,当他们攻到王宫的时候,王后玛丽安东瓦内特听到人民挨饿的消息,她说:“人民没有面包,为何不吃蛋糕”。
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劳动力工资上涨过快的思维,与此如出一辙。其逻辑是,你们收入少了,自然少买不起东西了,买不起东西了,物价不就下来了?问题是,如果民众都收入低到买不起来东西,难道他们不用吃饭,整天就啃石头吗?
将物价上涨归咎于劳动者工资上升,不仅是一种混帐逻辑,更是一种对于政府责任的推卸。而将抑制物价上涨,寄希望于抑制劳动者收入,更是南辕北辙,鼠目寸光。
相反,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也可以彻底解决物价问题。
在社会层面,国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将极大地稀释物价飞涨带来的压力。特别是住房、石油、通讯等垄断或者半垄断领域,价格调控要收到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很难到位,而日常消费品也由于一种类似的“囚徒困境”,各个企业都不得不通过涨价以自保,以免遭到淘汰。这时,惟有通过普涨工资,才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通过大规模给员工涨工资,最后,员工工资增加的速度追平乃至超越物价上涨速度,自然会消解物价危机。
去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是你一定要跑过CPI,
同样,民众的收入就是跑不过刘翔,但是如果能跑过房价,那物价飞涨也绝不存在。
在社会经济领域,普遍性的涨薪,将形成一个类似日本经济腾飞时期的普遍性国民收入增加,并最终经过消费升级,达到产业升级,完成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飞跃。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GDP增速。普通民众收入徘徊不前。
收入的不足,制约了国民消费能力,目前,国民消费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住房,医疗消费,占到了巨大的比重,很多垄断性的行业,更由于价格高,服务差,形同于抢钱,而真正的大众消费,则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导致大众消费领域迟迟无法升级,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而通过普遍性的涨薪,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量,并由此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依托于强大的国内消费能力,那些真正市场化的行业与企业,都将获得强大的消费依托,完成进一步的崛起,中国经济结构才能得以彻底调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