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在央视《大家》中听过周汝昌先生说过大致如下的话:
我不喜欢别人动不动叫我“红学家”,如今的所谓“红学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绩我不能认同。单纯地称呼我为“红学家”有“归类”之嫌。我更乐意人家称呼我周先生或周汝昌。
当时心理莫名感动,源于大学期间也痴迷过一阵子“红学”,后来不断见到有著文诸如宣称考证出宝玉的第一次泻精是春梦还是同袭人睡觉的结果等,不觉十分恶心,遂断了这个喜好,现在还避而远之。
我观先生之研究《西游》,结合社会现实古为今用,方法挺好,很多时候,角度新颖而立意奇特,而且能触动读者思考。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许是您太爱《西游》有颇有读书心得的缘故,你很难允许读者对你的观点、看法提出异议,甚至连商讨都困难,动辄以“没有仔细读”来堵读者的嘴巴。事实上,一千个读者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但欣赏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要是谁都同你观点一致,谁都一样的看法,岂不是一场思想和文化灾难?
茶馆里的《新西游》,我看过几集,说句不太客气的话,没多少感觉。原因在于我从来不看好改编,续编都不行。想想这样:我们不弄《西游》,学人家弄个《哈里波特》玩玩,不也一样伟大吗?当然,这也是个人意见而已。
学术研究最怕走入固执、偏激而自以为是的死胡同而不自知。
我不喜欢别人动不动叫我“红学家”,如今的所谓“红学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绩我不能认同。单纯地称呼我为“红学家”有“归类”之嫌。我更乐意人家称呼我周先生或周汝昌。
当时心理莫名感动,源于大学期间也痴迷过一阵子“红学”,后来不断见到有著文诸如宣称考证出宝玉的第一次泻精是春梦还是同袭人睡觉的结果等,不觉十分恶心,遂断了这个喜好,现在还避而远之。
我观先生之研究《西游》,结合社会现实古为今用,方法挺好,很多时候,角度新颖而立意奇特,而且能触动读者思考。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许是您太爱《西游》有颇有读书心得的缘故,你很难允许读者对你的观点、看法提出异议,甚至连商讨都困难,动辄以“没有仔细读”来堵读者的嘴巴。事实上,一千个读者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但欣赏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要是谁都同你观点一致,谁都一样的看法,岂不是一场思想和文化灾难?
茶馆里的《新西游》,我看过几集,说句不太客气的话,没多少感觉。原因在于我从来不看好改编,续编都不行。想想这样:我们不弄《西游》,学人家弄个《哈里波特》玩玩,不也一样伟大吗?当然,这也是个人意见而已。
学术研究最怕走入固执、偏激而自以为是的死胡同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