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周报》月刊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摆脱迄今为止的经济增长一边倒路线,为了修正差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社会而转换各项政策的目标。这时成为关键的概念就是“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政府看起来已经开始真正下大力气来培育这一能力。
但是,在至关重要的产业界,比起着眼于大局的见地,都把追求眼前的利益作为至上课题。因此,中国当局目前的主导权,还停留在提出大的方向性并且启发民间方面认识到掌握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必要性的阶段。
尽管如此,可以预见,由于中国将统一管理作为国家的根本,今后民间方面也将逐渐开始加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对将面临这种状况的日本企业来说,今后如何解决向中国企业转移和流出技术的问题将再次受到考验。
下面,就基于这种问题意识,介绍一下中国技术竞争力的概况。 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现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主要由大中型企业进行,而且比起在自己公司内部进行技术开发,更多的是从海外引进技术。大中型企业的研究经费约占产业领域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研究开发经费的总额在2000年以后每年都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05年时总额已经达到l250亿美元。
那么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加是如何实现的呢?实际上在每年增加的30%中,从海外引进的技术占到了24%。也就是说,所谓的技术开发,并不是自己进行技术开发,而是从海外购买技术。
而且,在进入大中型企业范畴的企业中,仅有23.7%的企业在公司内部拥有研究开发部门。反过来说,76.3%的大中型企业在公司内部没有研究开发部门,稍微夸张一点儿地说,从统计显示的现实来看,自主技术开发等根本就没进入经营者的视野。
此外,即使公司内部有研究开发部门,从该企业群的平均水平来看,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研究开发强度)仅为l.54%(2005年),是极为低下的。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研究开发强度达到2%以上的时候,才能勉强赶上世界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按照国际标准,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研究开发强度要达到5%以上。1.54%这个数字,无论如何偏心眼,也无法得出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愿望很强烈的结论。
自主技术开发愿望的欠缺和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缺乏,表现在对各国的竞争力进行比较调查时中国企业的排名落后。
例如,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公布各国的竞争力排名。根据本稿执笔时可以利用的最新排名(2006年1月),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居第49位(第1位为芬兰、第2位为美国、日本居第12位,印度居第50位)。如果单看信息技术企业,中国排第50位(第1位为美国,第2位为新加坡,日本居第16位,印度居第40位),这绝对不是什么高的评价。
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低下
作为企业的竞争力和所制造商品的竞争力是不同的概念。
如上所述,虽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多高的评价,但是中国产品本身受到价格低廉、被过低评估的货币、以欧美企业为主推动的外包型商务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庇佑,显示出了席卷世界市场的势头。但是,作为结果的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有多高。
近来,平板型企业的概念开始普及。这种企业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出售自己公司的产品,但是却没有自己公司的工厂。这时,制造本公司的产品可以通过外包来实现,作为企业的竞争力被公认为是非常强大的。
欧美企业把难以产生附加值的生产工程大幅外包到中国和亚洲各国,自己只开发新产品和新设计,或者是建立销售渠道、根据需求适当地筹措商品和管理库存、管理品牌等,正在朝建立能够大幅营利的商务模式的方向发展。在这个体系中,作为承担生产工程的受水器,中国企业成功地委身于这个价值链条中,这就是实际情况。
不言而喻,必须强调,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背景,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进展这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建立。但是另一方面,即使这样解释,也无法回答为什么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产生附加值这个简单的提问。
据我看来,答案可能就在于过去数年来一直维持的全球规模的低利率政策。
美国、欧洲、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纷纷采取低利率政策。这样产生的过剩流动性一方面促使在亚洲各国出现向生产能力的投资,一方面成为股票以及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升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在供给方面带来了亚洲各国普遍能力过剩,在需求方面,由于股票市场的价格上升促使发达国家的消费购买能力上升,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就出现了在生产过程中无法获得附加值的状况。 向上游和下游渗透
中国政府内部由于贸易摩擦而郁积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世界市场上中国制品泛滥,与很多国家间都出现了贸易顺差,这成为与这些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原因。但是实际上,中国制品都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交易条件绝对没有得到改善。
中国的产业技术依然缺乏核心技术,所谓的制造也是进口重要零件然后进行组装。
在象征着产品制造过程和利润关系的微笑曲线中,上游的构思、设计和产品制造,下游的市场营运、销售、维护等部分附加值高,而位于正中间的组装和制造部分的附加值低。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是以附加值低的组装和制造为中心,特别是个人电脑所代表的标准化正在取得进展的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这种倾向最为显著。
中国政府也完全了解这种现状,虽然动手太晚,但是已经开始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那时的方向性恐怕就在下面这5点。
第一,虽然是来自外国的制造业企业,但是迄今为止多属于加工出口型,今后应该不再批准这种低附加值企业对内投资,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应该要求他们体面地撤走。
第二,奖励中国企业增加参与制造过程上游和下游领域的程度。
中国的汽车企业雇用日本的厂家和招聘来的外国技师,能够生产此前不能生产的发动机的例子,就属于这个范畴。
第三,应该促进中国企业积极在海外进行并购。
中国政策从十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字,到2005年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以各种形式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了1万家。不言而喻,促进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海外的技术,进而使中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上向上游和下游部门渗透。
作为国策明确定位
第四,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培育中国独自的产业竞争力的路线。典型的例子就是航空航天领域。
中国的太空开发被置于军队的管辖之下。其核心是国家航天局,该局下辖承担卫星发射商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又包括生产相关机械的机构和企业群(合计130家左右)。
国家航天局还直辖开发军用导弹和航天机械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这个国有企业下,还配置有从事转包的l80多家子公司。
国家航天局还以长城工业总公司为窗口,向欧美各国和日本的研究机构派遣骨干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学习先进的技术。
对中国来说,建立这种竞争力很强(我这么认为)的领域,恐怕可以定位为理想的产业政策。
不过,按照军事目的开发出的独自技术是两用的,是否会在商业上成为拥有竞争力的技术还难以一概得出结论。中国政府是否能够巧妙地引导中国人民生来具有的商业本能,使其实现优良的商务化,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第五,应该以国家计划的形式,作为骨架提出包括上述多样内容的加强技术竞争力的方向。
2006年2月,中国政府发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到2020年)的科学技术振兴措施的骨架。
这是首次使原来一直被列入五年计划的科学技术政策独立成文,并作为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方针而向世人公布。内容分为能源、环境、农业、信息―服务、国防等11个领域,在这个框架内,还提出了政府在预算方面给予援助的16个“重大专门项目”。
这个纲要还提出了明确的数值目标。
例如,纲要指出现在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为50%左右,在2020年要降至30%以下。同时提出中国人的专利权获得数和中国研究人员论文被引用的数目要跻身世界前5名。此外,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要由现在的1% 强提高到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