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过后的反思(一)


2008年春节前的南方冰雪灾害天气,可谓猝不及防来势凶猛,造成的灾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自125日至31日的一周间,灾区遍及17个省市,受灾民众近8千万人,全国陆空交通一度中断。又因春节长假将临,返乡人潮受困,仅广州一地进退不得的旅客就有几十万人,人头汹涌,给人留下“天下大乱”的印象。(美国《世界日报》)尽管美国的报道有些危言耸听,但灾难导致交通中断、电力中断,车辆滞留、旅客滞留,煤电告急、通信告急,引发海内外媒体的担忧与关注却是真的。幸亏苍天有眼,大雪不再飞扬,冰雪得以消融,中国人民总算又一次取得了抗灾的胜利。然而,这是一次侥幸取得的胜利,灾难过后,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赶快对这番天灾做一个深刻的反思。

反思一:中国的天气预报部门究竟是干啥吃的?如果不是发生了南方的这次雪灾,我是不敢对天气预报部门如此大不敬的。以前我对中国的天气预报那可是充满了钦佩之情的,因为气象专家们的信誓旦旦给了我无穷的希望。比如去年7月,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网友访谈时便表示,“目前,我国1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同样是在去年,在谈到奥运气象服务,北京气象专家孙继松也强调:“中国大陆的短期天气预报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更早些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李泽椿更是认为,“中国大范围天气形势预报和台风预报的准确率目前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防灾和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专家们的这番豪言壮语还没有随风飘散,还没有飘进历史的坟墓,南方的冰雪灾害天气就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记耳光把专家们打得诚实多了,215日,国家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表示,“在此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对长时效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国家气象中心专家更表示,“我国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与国外差距超过10年”,“天气预报是预测科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 这次气象部门对大的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北京晨报》2008216日)

气象部门与防灾救灾工作密切相关,现在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坦陈并反省自身的“落后”,与之前的夸夸其谈比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我无意于对气象部门求全责备,只是希望他们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味地忽悠大众,而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气象预报水平,今后在类似的防灾救灾中,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为降低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出最大的贡献。

反思二:“趁雪打劫”的人们良心何在?好容易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雪,发财心切的人们纷纷使出了“趁雪打劫”的绝招,这样的新闻信手就可拈来几个——广州火车站附近部分的士打表议价收费,且价高得离谱,原本16元路程收费200元,司机甚至因讨价还价出手殴打乘客;湖北仙桃市出租车不到两公里路程就收费10元,不到3公里收费15元;从广州开往湖南的A630次列车,因大雪被困在清远,火车上的盒饭立即涨到50元一盒;另外在火车售票、蔬菜食品等都有“趁雪打劫”的新闻出现。还有更让人气愤的。尽管130日,交通部临时召开紧急新闻通气会,交通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用,并把收费站作为交通疏导服务站。一时间,许多地方纷纷表示要把“收费站”变为“服务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贵阳的小碧收费站却又要重新收费了。23日的《云南日报》报道,2日,贵州的好天气给抢运抗灾物资、输送旅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速公路上车流量大增。而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贵阳小碧收费站则开始重新收取过路费,造成严重堵车,形成约2公里长车流,上千车辆只能缓慢通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