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诉总理:物价不是问题(下)


(接上帖)

在劳动价值论看来,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价格又是价值的表现,这样一来,恪守劳动价值论的政府如果压制物价,也就等于是在贬低民众的劳动。那么,有民众希望政府贬低自己的劳动吗?可见,劳动价值论以及价格是以货币计量的价值这套理论有着深刻的内部逻辑矛盾。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的理解,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示,这种理论完全把“计量”和“交换”混为一谈了,没有认识到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适用领域——价格是描述交换的,必然涉及到两个人和两种商品(22),而价值是描述价值判断即一种计量的,一个人面对一种物就可以奢谈“价值”了。做为人为设定分子分母的一个比例,涉及到两个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判断者,故而价格无所谓高低;但价值只涉及到一个人,故有高低之分。两个概念混用,导致了很多现实的悖论。

例如:大家都说要创造价值,希望劳动是高效率的,即创造更多价值。谈论“价值源泉”问题的学者实际上都无一例外是默认价值越高(多)越好的。如果价值和价格等同,创造更多价值就是价值增长,就等于涨价,但是大家又都反对涨价。那么,大家到底是希望价值(价格)高还是价值(价格)低?

再例如,大家都希望自己持有的商品价格高一点再高一点,但是同时为了利润总是再压低成本,而所谓的成本也是商品体系当中的价值构成,如果再说劳动创造了价值的话,压低成本就是压低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创造量,怎么又可能导致终端产品的价值量的增加?

也并非厂商都希望价高,那要看是什么东西了,中国的钢铁厂没有为铁矿石涨价叫好的;火电厂为电煤提价把状子都送到发改委了。民众都抱怨房价高吗?不!你不要冒充民众——很多民众也在帮着钉子户说房价给的太低呢。

女首富张茜也在两会上抱怨富人赋税太重,呼吁国家给富人减税。其实张茜的言论表明,即便是首富,也在抱怨收入太少,不足以支付昂贵的奢侈品物价。

如果说这种矛盾是基于买卖双方的利己思维的话,这似乎很容易理解,每个居民都希望自己就业的那个行业的产品价格高一点,利润好一点,老板赚钱了自己才可能增加收入。中东的民众因为石油涨价可以毫不吝啬地使用昂贵的淡化水浇花种草。但是拿到这个收入之后,转脸就抱怨物价那么贵。如果说对物价的担忧实际上是对收入的担忧,似乎说到了本质,但是自己的收入恰恰是他人的支出,人们都不希望享受到的服务(他人的劳务)的价格上涨。可见,“大家”是分你我的,所谓物价的高低也是分你我的,并不存在一个“大家的物价”问题。

但是,经济学家就不应该是厂商代表或者消费者维权代表,作为市场中立的经济学家应该跳出三界外说句公道话了。

如果经济学家站在经济体系之外观察这个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在价格就是价值的理论框架之下,就茫然不知该如何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两者统一在一起了。从外部看,所谓经济体的经济总量,也就是经济参与者(人类)的总生存成本,你说,人们会乐于追求生存总成本的增加?还是乐于经济总量的增长呢?

至此,经济学人就应该清晰认识到,把价格和价值混为一谈的经济学理论是彻头彻尾错误的。至此,经济学人就应该知道,所谓的效用或价值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标准,只有“某商品对谁的价值(效用)”,而没有“商品的效用”这种东西。

对政府来说,不应该站在交换双方的任一方的立场上,而也应该是“市场中立”的,因为市场的买卖双方都是政府子民,政府也是他们共同组建的,不能偏袒其中一方。做为“市场中立”的政府,就既不应该追求GDP的增加,因为这样意味着物价上涨和通胀;也不应该谋求稳定物价,因为这样意味着打压GDP和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也打压了处于生产体系当中广大就业者。

但市场中立的政府只是一个“规范的政府”。“实证的政府”很可能是某种利益集团的代表,并不是市场中立的。现实的政府受荒谬经济学理论的忽悠,往往是辛辛苦苦同时在做着效果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情:增加GDP和压制物价(所谓“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一边挖坑一边填土,白天挖坑晚上填土,总的结果是零效用,是自相矛盾,做无用功。

当前,“民生”是一个热词,“物价”似乎也就成了热词。殊不知,这是传统的、错误的、混淆价值和价格的经济学理论带来的误导。民生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不是价格问题而仅仅是价值问题,民生问题永远都不可能通过对价格体系的干预和调整得到解决,而应该把“民生”从经济体系当中剥离出来——它不是经济问题,是纯粹的政治问题。

 

如果我们把前述的Pmg当作“物价”,同时认识到物价没有高低的优劣,就容易发现现在的“物价”问题的真正所在了:收入(劳务价格Pml)和物价(Pmg)失调。下面的图像说明了问题的根本所在:收入的两极分化。在这种贫富两极分化状况下,太多穷人无力享受因为富人太多而被推高的物价,中产阶级又形不成市场的支撑。而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穷人是少数,富人也是少数,因此被推高价格的货物是少数,主要的商品价格由中产阶级来承担,与之消费能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