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于无形的“天下第一折”


  向朝廷递交奏折,于古代官员来说,是家常便饭,如同今天的工作报告一样。同时,奏折也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管道,内容往往可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等重要信息,尤其是一些要政大事几乎皆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因而,奏折产生的效力往往让人无法预料,有可能使龙颜大悦,也有可能让龙颜大怒。甚至,有时候一封奏折就可以要了人的命,奏折里也是有一个历史世界的。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道《参翁同书片》。翁同书是谁?翁同书当时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咸丰八年时任安徽巡抚。翁家一门鼎盛,是当时的第一家族。其父翁心存翰林出身,大学士,入值上书房,并是道光帝诸子的师傅,历任工部、吏部尚书。翁同书的两个弟弟翁同爵、翁同龢也都鼎鼎有名,一个曾为督抚,是封疆大吏;另一个则为状元。翁家权位如此之高,曾国藩为了什么事要斗胆“参他一本”,这不是要震动朝野吗?翁同书任安徽巡抚时,战事不利,处置失当。被朝廷调回京,打算另用,翁同书回京后第十天,曾国藩就上了奏折《参翁同书片》,指责翁同书任安徽巡抚时对曾参与地方镇压捻军、但后来又割据一方抗清的苗沛霖处理不当、弃城而逃、谎报军情等数条罪状,要求朝廷严惩。节选奏折如下: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苗沛霖攻陷池,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全折不到600字,写得恭敬诚恳,说得入情入理,实际上却又字字如刀、义正辞严,仅一句“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就堵住了朝廷的嘴,迫使本来有心回护翁同书的朝廷,也不得不“比照统兵将帅守备不设,为贼与掩袭,以致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拟斩监候”。后来皇上照顾,以充军了之。不得不说这是很厉害的一折,后来有人把《参翁同书片》称之为“天下第一折”,传遍天下,为写奏折者师法。

  这“天下第一折”是曾国藩写的吗?非也。据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先生说,此折是当时任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起草的,还说此折表明李鸿章写折的本领比其师曾国藩“还要辣”。曾国藩也曾赞赏李鸿章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1862年,曾国藩推举李鸿章任江苏巡抚,一直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四十年间,李鸿章为自己写了大量奏折。并自己写奏折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朝廷也一再接受他的主张。他的事业,也在这奏折的历史里“隆隆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