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段经典对白:
整段对白算是把人绕进去了,当时就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现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把这段对白想起来,发现不对在哪:
问题出在“我是谁”上。
一开始秀才问姬无命我是谁的时候,“我”被秀才幻化成一个代号。当秀才第二次问“我是谁”时,姬无命说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但被秀才带入“刚才问的是本我,现在问的是自我。”上,姬无命被问住了。
“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是谁杀了我!我又杀了谁!”这里,就是秀才给了一个惯性思维的逻辑式,姬无命按照秀才给出的惯性思维,惯性的回答:“是我杀了我。”
哈哈,悖论就在这儿。按照秀才的理论,“我”只是一个代号,无所谓“我”是谁,我可能是你,你也可能是我。那么也就无所谓“是谁杀了我,我又杀了谁”,因为可以是——我杀了我,也可能是你杀了你。如果姬无命真正领悟了秀才的逻辑,那么问题出来了:
1、秀才可以自杀,实现我杀了我。
2、姬无命可以让秀才动手,以“彼我(也就是秀才)”杀了“本我”。
3、姬无命可以杀了秀才,以“本我”杀了“彼我”。
由上述3点举例可见,究竟是谁杀了谁,是一个无限循环下去的问题,姬无命应该带着这个没有答案的循环问题,不断循环下去直到疯掉,也不可能让“谁”动手杀了“谁”。
声明:本网页所发表文章均为原创作品,请支持原创写手。原创光荣,剽窃可耻。任何网站媒体及个人如有转载需要,请争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