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部制改革应以“高效、节约”为目标


  政府大部制改革应以“高效、节约”为目标



  本次人大全会研究并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明显特征就是实行“大部制”,以便于综合管理,整合和调动资源。综合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有效、低成本地实施政策和解决问题。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甚至走向反面,变成庞大而笨重,缓慢而耗费的话,那将是很可怕的。

  如果改革能将目标作为唯一原则,那么根本不需要很多人所说的“逐渐摸索”,由于大部委的权力和权威性的加强,因而,减少那些毫无意义的审批、开会、培训和形式主义的各种活动,是在制定了政策就可以马上实施的,其效率是可以马上就能提供的。

  政府机构改革的基调应定在“服务”,而不是“管”。

  现实中存在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似乎让百姓,尤其是外国人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中央党校竟办了“老年人学习班”,将那些70多岁的老人集中在党校里学习文件?

  最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判断出这种事情的荒唐性来,一个50-100人的学习班需要至少300㎡的会议室,冬天需要暖气而耗煤,夏天需要空调而耗电,吃住而耗费的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再如,律师每年必须要集中培训10次,律协基本上就得在一年里平均每2周办一次集中培训,每次都有几千人,需要2000㎡以上的俱乐部,还需要有服务员来划卡,而组织者们还要把这种只耗能没价值的事儿当作伟大事情!学习是市场要求的,必须是自觉状态下的,否则,就是浪费!政府要管专业人员和老年人的学习,哪里还有正事?

  看着层层迭迭、大片大片、各个角落的耗费和浪费,实在让人心痛!

  我国是个高耗能、高耗费、少资源、附加值低的国家,节约和高效本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政府更应该率先事足。

  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的建立是中国百姓之急需,是国际环境之逼迫,是中国条件之要求。

  大部委中的部长和司长都是责任的主体,在执政中需要经常听取公众、专家的意见,公众、专家和相关利益群体参与政府决策和执政,一方面使政府能切身地感受百姓的想法和需求;另一方面,群策群力,有利于高效科学的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