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大计也是一样,从春天开始养生,可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翻开今年的日历,从2月4日立春开始,历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6个节气,止于立夏前一天,即5月4日,这段时间都算是春天。那么,在生机盎然的春天该怎样科学养生、强身壮体呢?
省中医院张庚良教授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生原则以养阳为主,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存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这个养生原则须贯穿于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等各个方面。
A饮食清淡多甘少酸
眼春节期间,许多人的日常饮食大鱼大肉,吃得比较油腻。张庚良指出,其实春季饮食应以少油清淡为主,多甘少酸是春季饮食原则。
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专家认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
一说到养生,不少人想到吃什么补品,其实健康人完全不用进补,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等。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可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等。有慢性病的人应及时咨询医师进行辩证调治,这样既能控制旧疾,还能预防新病,或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调养,增强体质,但千万不要滥用补药。
B乍暖乍寒且慢减装
有的人特别是爱美的女性,过早地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薄靓丽的春装。专家认为,从保健养生的角度讲,由于早春气温乍暖乍寒,而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减弱,如果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人们不宜骤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要审慎。
所以中医讲究“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春捂”的时机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3月初到4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抗御外邪侵袭。这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也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
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春捂”重捂下身,春季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很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而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C起居有常可防春困
在春天许多人会有“春困”现象,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回升,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迟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抑制性功能相对增强,于是就出现了“春困”现象。再加上经过漫漫寒冬,人体阳气消耗不少,初春时阳气升发不足,人就感到非常困乏。
为了不让“春困”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就要注意自我调节。
首先,不要因为“春困”而睡懒觉,应适应春季,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其次,可从饮食调理入手补气、补阳。专家认为,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食龙眼肉也可补脾气,多食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D踏青锻炼有良方
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中最重要一环。在这春光明媚的好时节,远离都市的喧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或踏青郊野,或登山远眺,或信步观赏都是人生乐事。
春天的空气十分清新,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极多,最适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既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又可振奋精神。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使呼吸、循环系统得到锻炼,改善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使腿部力量增加,筋骨变得更加灵健。
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这样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是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
E积极防病保持健康
中医认为:“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就是说,春天容易旧病复发。春天由于温暖多风,适宜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外感较多,对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引起重视。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患者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有助于减轻症状。
春季心血管病高发,患者应保暖,稳定情绪,注意补水,坚持锻炼。关节炎病人对气象的变化甚为敏感,患者应重视关节及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以增加关节血液循环。春天是大多数花粉的散落期,过敏体质的人春游时一定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可戴挡风镜和口罩,并尽可能避开鲜花开放的地方,一旦发生花粉过敏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
省中医院张庚良教授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生原则以养阳为主,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存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这个养生原则须贯穿于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等各个方面。
A饮食清淡多甘少酸
眼春节期间,许多人的日常饮食大鱼大肉,吃得比较油腻。张庚良指出,其实春季饮食应以少油清淡为主,多甘少酸是春季饮食原则。
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专家认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
一说到养生,不少人想到吃什么补品,其实健康人完全不用进补,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等。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可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等。有慢性病的人应及时咨询医师进行辩证调治,这样既能控制旧疾,还能预防新病,或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调养,增强体质,但千万不要滥用补药。
B乍暖乍寒且慢减装
有的人特别是爱美的女性,过早地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薄靓丽的春装。专家认为,从保健养生的角度讲,由于早春气温乍暖乍寒,而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御寒能力有所减弱,如果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人们不宜骤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要审慎。
所以中医讲究“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春捂”的时机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3月初到4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抗御外邪侵袭。这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也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
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春捂”重捂下身,春季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很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而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
C起居有常可防春困
在春天许多人会有“春困”现象,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回升,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迟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抑制性功能相对增强,于是就出现了“春困”现象。再加上经过漫漫寒冬,人体阳气消耗不少,初春时阳气升发不足,人就感到非常困乏。
为了不让“春困”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就要注意自我调节。
首先,不要因为“春困”而睡懒觉,应适应春季,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消除疲劳。
其次,可从饮食调理入手补气、补阳。专家认为,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食龙眼肉也可补脾气,多食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D踏青锻炼有良方
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中最重要一环。在这春光明媚的好时节,远离都市的喧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或踏青郊野,或登山远眺,或信步观赏都是人生乐事。
春天的空气十分清新,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极多,最适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既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又可振奋精神。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使呼吸、循环系统得到锻炼,改善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使腿部力量增加,筋骨变得更加灵健。
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放风筝、打球等,或到近郊、风景区去春游。这样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是春季锻炼不宜出汗过多,刚出汗就差不多了,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
E积极防病保持健康
中医认为:“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就是说,春天容易旧病复发。春天由于温暖多风,适宜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因此外感较多,对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引起重视。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患者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有助于减轻症状。
春季心血管病高发,患者应保暖,稳定情绪,注意补水,坚持锻炼。关节炎病人对气象的变化甚为敏感,患者应重视关节及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以增加关节血液循环。春天是大多数花粉的散落期,过敏体质的人春游时一定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可戴挡风镜和口罩,并尽可能避开鲜花开放的地方,一旦发生花粉过敏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