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融资破坏了市场的“生态平衡”


                            2008-03-10《每日经济新闻》沸点特稿

    由于限售股股东的支持以及流通股股东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方案虽然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整个市场的认同。

    中国平安再融资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美国次债危机的间接影响,但毫无疑问,该方案同样有让投资者不堪承受之重。股指暴跌、股价暴跌的背后,是市场信心遭遇到严重的打击。

    说到底,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以及其它上市公司的传闻等,破坏了市场的“生态平衡”。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于市场信心的影响;其二,对于今后资金面上的影响。A股市场虽然从来就不缺乏资金,但信心转弱后的传导效应会波及到资金面上。

    事实上,在中国平安这根“导火索”被点燃之后,笔者就一直在关注监管层的动向,也就是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出面作出反应。A股市场虽有“政策市”之称,近几年来,监管部门亦在大力推行市场化,但此一时彼一时,面对“再融资门”导致的暴跌,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监管部门都应该挺身而出,这与利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有本质上的区别,毕竟其时的暴跌已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推行市场化,并不等于对于市场上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不闻不问,而任其发展。如果是这样,有时的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而这却与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的原则明显相悖。

    国内股市的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但也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出现时,需要监管部门有所作为。因此,实行市场化与有所作为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将其进行严格的区分。

    此次“再融资门”产生的危机,若不是中国证监会及时出面,其后果无疑会更加严重,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也会更大,而更严重的则是对于市场的深远影响。政府部门出面表态以稳定市场与投资者的情绪,此次并非首例,在境外相对成熟的市场中亦常出现,仅仅只是产生的效果或有不同罢了。

    巨额再融资方案的出现,从侧面说明相关制度建设上还存有漏洞,这也是国内证券市场的薄弱环节。那么,继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应成为监管部门努力的方向之一,否则,今后“有所作为”的空间和余地还大着呢。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9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