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若要生存就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
不断创新,但企业的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影响,而市场结构反过来又影响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构成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就要制约和影响市场效果,市场效果的好坏标志着资源配置的优劣,进而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构成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总和。
1企业进入新产业的进入壁垒(BarriertoEntry)。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机制的
完善,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一般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追求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加之我国客观上存在的地区封锁和行业限制,使一些企业难以进入新产业,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进入壁垒有其特殊性。如经济规模壁垒在我国目前几乎不存在。如果在一些产业中存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企业,新企业难以挤进市场。在我国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还很少。但规模壁垒较高的产业也是有的,如汽车制造业、钢铁业、卷烟业、机械制造业等,新企业难以进入。可是由于价格扭曲现象的存在,一些乡办企业如小钢厂,虽然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质次价高,但在前段过热经济条件下仍能挤进钢铁业,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在我国,消费品产业的产品差别壁垒已经形成,如家用电器等产业。新企业要进入消费品市场,须花费数倍的精力去搞产品开发和市场推销。而其他产业的产品壁垒还较差,即产品差别不大,易于新企业进入。在我国由于国营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技术改造欠帐太多,企业的技术差距并不大,只要新企业抓住时机,大胆引进先进技术,迅速缩小技术差距,绝对费用壁垒对大多数产业来说是不高的,易于进入。由于我国目前在体制上对大中型企业实行资源、原材料的平价政策,所以资源上占有壁垒很高,不易于新企业的进入。这是一种人为的“产业垄断”,企业缺乏竞争,新企业难以进入,企业无压力感。在我国由于资金短缺,必要资本量大的产业,就存在较高的资本进入壁垒。因此,我国目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低,易于新企业进入。目前我国企业尚未形成投资主体,企业的融资、外汇管理以及重要的原材料、能源、技术引进、外贸等都需要政府批准或特许,对一些产业,国家有扶持和限制性政策,企业并不是自由进入市场。因此,在我国存在较高的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由于我国价格体制改革难度大,步伐缓慢,企业对其产品既不能降价,又不能靠减少职工来减轻企业压力。所以企业能左右市场的行为主要靠非价格行为。企业必须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市场推销活动来影响企业市场行为。当前一种影响市场行为的企业行为就是企业的合并和形成企业集团。企业的集团化会引起市场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如市场份额的扩大,经营多角化,获得原料的支配权,实现经济规模,实力增强,管理能力增强,企业资本增大,技术能力增强等,使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数目减少,更易获得垄断利润。因此,企业集团化是现代企业进入新产业的常用手段,并降低了进入壁垒。
2企业退出产业的退出壁垒(BarriertoExit)。在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较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自由进退某产业,借用市场机制使得企业自然实现优胜劣汰。企业的退出壁垒是指出于资源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而退出产业所遇到的障碍或不利因素。在我国经济结构调
整过程中企业难以退出产业的因素很多。目前我国的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垄断和分散并存,
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大而全小而全尚未解决,企业缺乏竞争力,形成较高的市场结构退
出壁垒。效益低下,无竞争力的企业难以退出产业,效益好的企业又缺乏优惠措施。长期以
来,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跟不上,生产设备单一而且具有寿命长、专用性强、投资大的特点
,形成很高的技术经济退出壁垒。这些企业难以退出产业另辟新径。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系统
尚未建立起来,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成为企业退出产业的重要障碍因素,国有企业能生不能死。我国政策、法律和社会等非市场因素也是企业退出产业的重要壁垒。在我国企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并存,后者在发达国家较轻,在我国却是影响企业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企业机制,使企业具有生命活力。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加快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三是尽快转换经济体制,实现价格单轨制,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关键是解决企业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企业退出壁垒诸多因素,可望在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企业活力的过程中得到消除或减少。
不断创新,但企业的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影响,而市场结构反过来又影响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构成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就要制约和影响市场效果,市场效果的好坏标志着资源配置的优劣,进而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构成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总和。
1企业进入新产业的进入壁垒(BarriertoEntry)。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机制的
完善,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一般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追求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加之我国客观上存在的地区封锁和行业限制,使一些企业难以进入新产业,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进入壁垒有其特殊性。如经济规模壁垒在我国目前几乎不存在。如果在一些产业中存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企业,新企业难以挤进市场。在我国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还很少。但规模壁垒较高的产业也是有的,如汽车制造业、钢铁业、卷烟业、机械制造业等,新企业难以进入。可是由于价格扭曲现象的存在,一些乡办企业如小钢厂,虽然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质次价高,但在前段过热经济条件下仍能挤进钢铁业,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在我国,消费品产业的产品差别壁垒已经形成,如家用电器等产业。新企业要进入消费品市场,须花费数倍的精力去搞产品开发和市场推销。而其他产业的产品壁垒还较差,即产品差别不大,易于新企业进入。在我国由于国营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技术改造欠帐太多,企业的技术差距并不大,只要新企业抓住时机,大胆引进先进技术,迅速缩小技术差距,绝对费用壁垒对大多数产业来说是不高的,易于进入。由于我国目前在体制上对大中型企业实行资源、原材料的平价政策,所以资源上占有壁垒很高,不易于新企业的进入。这是一种人为的“产业垄断”,企业缺乏竞争,新企业难以进入,企业无压力感。在我国由于资金短缺,必要资本量大的产业,就存在较高的资本进入壁垒。因此,我国目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低,易于新企业进入。目前我国企业尚未形成投资主体,企业的融资、外汇管理以及重要的原材料、能源、技术引进、外贸等都需要政府批准或特许,对一些产业,国家有扶持和限制性政策,企业并不是自由进入市场。因此,在我国存在较高的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由于我国价格体制改革难度大,步伐缓慢,企业对其产品既不能降价,又不能靠减少职工来减轻企业压力。所以企业能左右市场的行为主要靠非价格行为。企业必须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市场推销活动来影响企业市场行为。当前一种影响市场行为的企业行为就是企业的合并和形成企业集团。企业的集团化会引起市场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如市场份额的扩大,经营多角化,获得原料的支配权,实现经济规模,实力增强,管理能力增强,企业资本增大,技术能力增强等,使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数目减少,更易获得垄断利润。因此,企业集团化是现代企业进入新产业的常用手段,并降低了进入壁垒。
2企业退出产业的退出壁垒(BarriertoExit)。在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较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自由进退某产业,借用市场机制使得企业自然实现优胜劣汰。企业的退出壁垒是指出于资源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而退出产业所遇到的障碍或不利因素。在我国经济结构调
整过程中企业难以退出产业的因素很多。目前我国的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垄断和分散并存,
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大而全小而全尚未解决,企业缺乏竞争力,形成较高的市场结构退
出壁垒。效益低下,无竞争力的企业难以退出产业,效益好的企业又缺乏优惠措施。长期以
来,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跟不上,生产设备单一而且具有寿命长、专用性强、投资大的特点
,形成很高的技术经济退出壁垒。这些企业难以退出产业另辟新径。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系统
尚未建立起来,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成为企业退出产业的重要障碍因素,国有企业能生不能死。我国政策、法律和社会等非市场因素也是企业退出产业的重要壁垒。在我国企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并存,后者在发达国家较轻,在我国却是影响企业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企业机制,使企业具有生命活力。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加快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三是尽快转换经济体制,实现价格单轨制,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关键是解决企业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企业退出壁垒诸多因素,可望在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企业活力的过程中得到消除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