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叫春运成记忆
近年来,春运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上亿人次的国内大迁移,呈现从年前到年后“钟摆式”的运动。特别是进入2008年的春运,冰雪席卷南方大部分地区,上万人滞留高速公路,几十万人滞留火车站,几千万人停电,这一切更是凸显了春运中的问题与无奈。于是,有人发出了中国式春运何时成记忆的感叹,对春运提出了批评。
无庸讳言,春运中有太多的无奈,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春运的原因是什么?是春节,也就是说,春节是因,春运是果;春节是里,春运是表;春节是源,春运是流。在现阶段,春运与春节是典型的两位一体,对于春运的思考不能脱离春节这个大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文化向心力的体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式微,西方节日渐强的背景下,我们更是需要对春节倍加呵护。春运中的问题并不是春节的错,而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发展与改革中诸多问题在春运这个环节的一种体现。面对问题,怎么办?借用台湾一位高僧的话,无非是正视它、接受它和处理它。
非常赞同一篇文章对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分析,他认为,回家过年不是没有目的的,只是固定的、习惯性的过年活动荒芜了人们的思考。中国人为什么非得回家过年:其实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文章认为,中国人回家过年是为了团圆、为了修整和为了寻根。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过年,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回家文化”。一定要回家过年,这就是心声。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应该理解为什么风雪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路。
年文化博大精深,它聚合了多种内容:儿时的记忆、家乡的眷念、故土的牵挂、血脉的认同。在国人生活困难时,春节是“新衣新帽,燃放鞭炮”,在国人生活普遍有较大程度改善的今天,春节是团聚和休憩的时刻,是亲情和友情重温的时刻,也是收拾心情、整理思绪的时刻。每当想起春节,成人会回想起温情与温馨,游子会激发起回家的冲动,无论回家的路是多么的不平坦,人们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
春节不可替代。如果有朝一日,春运都成了“记忆”,春节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团圆、修整和寻根的集合体,恐怕由此造成的后果比春运中的问题更加严重、更加持久和更加难以修复,这是你我他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