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闲话---广而告之


  强烈建议书

  作者:没。。不。。

  没头脑不高兴强烈发出建议:由于此T恤衫有着时代特征,建议适值奥运会期间,进行专件拍卖,主要原因是因为国际国内大款那时云集北京,会卖个好价钱!此次是义卖,希望持有这个T恤衫的个人或机构捐助出来(防止盗版)!

  其义卖的收益和将来必将产生的收益将用于中华民族现今状态对于文化的认同(找到文化支点)。

  具体什么将构成现今中华民族的文化支点:建议将进行不少于三年的精英大辩论!

  为什么“大辩论”要不少于三年?实际上当今的中华民族不要结果,就要过程。如此旷日持久,也是为了加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打击下当今的恶俗!

  本次活动绝对是民间自发,此活动自持有该T恤衫的个人或机构自愿捐出时,开始策划造势。

  估值预测:其价值的具体化不会少于七个零,其抽象的价值无法计算!

  效果预测:只有除了极为自私的愚昧者,还有少儿和患有痴呆症的人以及隐居十年以上的大侠才会怀疑这项活动的效果。其成功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

  恕本人水平有限,没找到上传图片“机关”,写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T恤衫,网上看版。

  ----------------------------

  2007十大文化语录盘点/新华网

  1.“这帮孙子只知有港台。”——王朔认为“80后”基本是被港台文化洗脑的一代。

  2.“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于丹在京进行新书签售时,遭遇一男子身穿印有上述字样的T恤衫***。

  3.“我过去也看过盗版,要是从这个层面上你说我连狗都不如,我也没有意见。”——在为第八届大学生短片大赛获奖选手颁奖时,冯小刚这么自嘲。

  4.“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新书中的这一观点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议。

  5.“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心理学教授张结海评论章子怡的文章的标题。

  6.“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为了阐述这一观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著作。

  7.“难道要我把头割下来你们才相信吗?”——著名作家陈忠实认为自己和其他文学爱好者一样被“2007年中国文坛最大欺诈案”给“忽悠”了。

  8.“虽然中国作协不是选道德模范,但它也不能是小偷的天下,不能是贼的团体。”——对郭敬明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身为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的作家陆天明这样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9.“照片是我用生命换来的。”——陕西农民周正龙信誓旦旦声称所拍“华南虎照片”是真的。

  10.“我的相声会给春晚毁了的!”——曾表示十分想上春晚的郭德纲,在春晚临近被记者逼问时说出了这句狠话。

  -------------------------------------------------

  本人由此感发:

  本日,CCTV10又专访了曾解读《论语》的于丹教授,获知于丹将要推出她的“论语感悟”了,于丹这么说“不要记住我,要记住我做的事,一个中国的、非专业的女人就解读《论语》了,并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好了”,大概是这么说的。

  对《三国》我是知道的,听易中天讲三国,挺好!后来发现不少人都骂!?噢,原来骂的意思是说“百家讲坛”这个“坛子”让这种半真不假的“历史评书”给糟踏了!后来又冒出个于丹,问题变得更复杂了,孔子我当然知道,可这若离若现的庄子研究到今天这个深度确是我这等凡夫俗子所不及的。所以就得多看嘛,反正大过年的也有时间嘛。

  “这《百家讲坛》把中国人当什么人了?!”——由千万次地问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呐喊声近段时间喊累了,可也把《百家讲坛》喊臭了。是有点意思,可有这么严重么?

  ------------------------------------------------

  建议参考文章:

  聊“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作者:李光斗

  “百家讲坛一开讲,满城争说孔夫子。”

  中国所有的大学教授对传播诸子百家典籍的总合贡献,还不及一个于丹。

  从《论语心得》到《庄子心得》,只要有收视率做支撑,于丹教授极有可能把诸子百家嚼个遍。

  于丹红得突然。

  在2006年的《品牌中国》高峰论坛时,我曾邂逅于丹和易中天,俩人双双荣获了“品牌中国年度人物”。易中天调侃说:“‘于’是‘正’的意思,‘丹’是‘红’的意思,‘于丹’合起来解释就是‘正当红’,红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易中天的话中,除了“惺惺惜惺惺”之外,仿佛还有一丝妒嫉。但也有人说于丹的不是,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十博士”联名“杯葛”于丹事件,便颇有“正本清源”—-他们正告“于丹误读了孔庄!”

  但古往今来,误读了孔子的岂止于丹一人?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对孔子最严重的误读。

  “尊孔”与“读经”也是一种误读。

  “打倒孔家店”也可能是因为误读。

  “批林批孔批周公”更是误读得荒谬。

  在海外也有这种误读:

  1988年,在复旦大学求学时,我曾经躬逢其盛,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的的辩题是“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作为反方的我们赢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一句语录。孔子思想何以有这种功效!?李光耀解释说:“孔子思想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支点”。

  但据说李光耀对孔子学说的理解最近又有了新的变化!

  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

  其实,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理想家。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必须是一个有理想的民族。早在2500年前,孔子的提倡“仁政”、“王道”、“仁者爱人”、“天下大同”的思想与我们现在追求的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不谋而合。同时,孔子也是一个的伟大教育家,他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比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教育家都更深刻。

  诸子百家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百家思想的璀璨争鸣照亮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时空隧道。

  而今,误读典籍对文化的发展而言或许并非坏事!

  对传统文化最大的破坏不是解构“误读”,而是数典忘祖的“不读”。众人的“各抒己见”本身就体现了对这种思想文化的关注和热衷,肯定和传扬。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传媒时代,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的“再生产者”,这正是“接受美学”所讲的“1000个人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从传播学上来讲:“你是什么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才更重要。”即便如《论语》那样的好产品,如果没用好的传播也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从这一点上来说,于丹功不可没。

  文化界对于丹的恶评源于他庸俗化了孔子,把发韧了中华文明伟大理想的《论语》,弄成了一碗安慰社会转型期同胞的“心灵鸡汤”,但《论语心得》的风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物质社会沉浸了近30年的中国人浮躁的心灵太需要智慧灯塔的圣人指路和认同文化的慰藉。

  庄子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