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场镇与民居》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定价48元
常听母亲说,摇篮中时,一看见绿叶就笑。长大了常想,那恐怕是最早浸入人生的一滴甘露,注定了一生寻觅光、影、形、色世界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生命基因是追求“不同”,“不同”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生。不同不是孤立的,它又是多种不同兴趣构成的氛围,于是你的职业方才有所创造。因此,翻越一座山后,还想再看看另一座山后面,那是永无穷境的。在这条路上常规和习惯令人生厌,总想走些岔路险道,去发现媒介没有触及,自然与人文都迷人的地方。去欣赏不一定漂亮却很有个性和味道的脸,品尝一些没有吃过的饭菜,听一些闻所未闻的故事、方言、民谣,住一两宿三元钱的单间,一床凉席,一床八斤重的老棉絮,但房子出奇的丽巧。甚至想闻一闻久违的柴火烟味……想来这就是不同的人生氛围。这些渐之成兴趣的情愫,久之亦成个性。个性今之泛称活法,活得别人不愿看见你这种活法时,便是活得最累日。不过,累是心甘情愿的,自讨的。如累就不去,累!到极致,便是情到酣畅。凡为追求诉诸活法而累,累它二三十年甚至一辈子者,堪称累之佼佼。
在建筑文化的环境中,传统城镇及民居文化研究是一块生荒地。站在门外看热闹,尤仅耳濡目染欲图进入境界者,不掌握一定量的积累恐非易事。这就要下去,住在场镇中,流连民居间。唯谦恭学界、民间匠人、长者及书本,个中又要坐得下来,坐又是一累,加之见时间缝隙全省频繁乱飞,动与静之间反倒把人生滋味调得稠稠的。
巴蜀大地太渊远,太丰富,仅城镇与民居一侧即为苍海。要想都看完,活一千岁还得天天跑。故本册子皆为片面之说。加之学识浅薄只好掩面而过,诒笑川中父老了。不过仓促忙乱在于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很可能就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消失,不寒而栗之间,饥不择食地采撷城镇与民居各一组奉献给读者,算是一个学习阶段的心得吧。
身为巴蜀人,太爱巴蜀事。离之不得,眷恋太深。母亲分娩我于盆地,盆地即我母亲,赞颂她的音容笑貌、裙椤衣衫、勤勉艰辛、聪慧灵巧自是为儿的本份。故累亦可言孝道的程度,表面看是体力的,为儿愚钝,亦大有心智之感。至少皆为真话,若为道义,也算尽了点责任。
还有太多太多的美场镇、佳民居等待我们去发现。把她比成落土的夕阳,那玫瑰色,璀璨的晚霞,苍茫的暮霭,深蓝的黄昏,作为文化与美的构成皆是弃之不得的。但是她停留在天空的时间将很短很短,这历史的片刻之间,如何让她们换一种形式永远留驻人间,让世世代代的巴蜀后生都能看到前辈们是怎样营建这片云霞的,看来我等一粒尘埃份量者是力不从心了。无奈又不得不发出哀叹和呼吁,呼吁巴蜀儿女都来关心这一民间灿烂的文明,抢救祖先这笔宏巨的财富。睿智者大有人在。企盼亦是憧憬,但她绚丽,深情。
季富政
一九九六年岁末·成都九里堤
《巴蜀场镇与民居》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定价48元
内容提要
本书在选择巴蜀地区二十多个城镇和二十个民居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巴蜀城镇与民居在建筑文化上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通过它们充分展示清初以来,勤劳、智慧、灵巧的巴蜀人民在继承祖先城镇与民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融汇各省入川移民带来的新鲜知识和技术.在同一天地中,创造出了新一轮的巴蜀城镇与民居风貌。本书不仅可供建筑、城规、历史、社会、民俗、艺术、旅游等学科与部门之用,亦是青少年了解巴蜀地区古往今来在城镇与民居建设发展上的读本。同时可作为区域建筑学教材用
于建筑文化课程或作为传统建筑与规划课程方面的参考。
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