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几乎是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美好愿望。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正当途径。尤其是A股市场估值水平高的,很多公司都会有再融资的冲动。今年以来,已有近50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累计融资额超过2700亿元。但凡提出再融资方案的公司“闻增即跌”,导致大盘“跌跌不休”。
目前对再融资的条件是根据
当时出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是因为流通股少,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突出,倘若不增加供应有可能导致股市因持续暴涨而累积巨大泡沫。
但此一时彼一时。2008年,A股市场由于解冻因素带来的新增流通市值总量将达30747亿元,相当于2007年底A股87402亿元流通市值的35%。加之随着众多H股的回归,内地股市长期存在的“供不应求”状况早已发生质的改变。
中国平安而言,其总股本734505万股,总资产1032.7104亿。如果按计划融资1600亿左右的目标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总资产。中国人民大学的
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证券市场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广大中小散户,都是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投资—筹资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正常的筹资活动不但可以发挥证券市场系统的功能,而且可以引导资本在系统内的合理配置,以产生更高的效率。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再是其一家公司的事,而是整个市场的事。上市公司正常的再融资,如果选择的时机和场合不对,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对,也会变成不正常的事情。当前再融资主要有四种方式: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和发债(包括公司债、可转债、分离债等)。从市场反应看,公开增发最不受欢迎,可转债附设权证方式(即分离债)也不受欢迎,定向增发公司还是广受追捧的。此外,但是如果上市公司无限制的增发,大量发行可转债、分离债的融资需求,打破了这个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尽管说这对今后系统的发展有利,但还没等到有利出现呢,就爆发了生态危机。
现在我们的证券市场就面临这种局面:一些上市公司不顾整体市场的承受能力,像中国平安,招商地产等40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提出各种融资计划,高达2600多亿的向市场伸手要钱计划。
前面的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是一场制度革命,意义重大,对证券市场这个生态系统的机能完善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从市场层面看,只有全流通平稳过渡之后才算大功告成。因此,随着解禁股的释放,对资金的需求急增,2008年和2009年的证券市场有相当的特殊性,管理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控制IPO和再融资的规模以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否则股改的成果将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