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三种倾向值得注意


 

      当此关于“红楼梦中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刻,我们今天就不谈《红楼梦》了,免得人们说咱“跟风”,尽管有些人可能是想跟风也跟不上,我觉得洒家——洒脱的大家——还是有义务做一个不屑于跟风的人。那咱们今天就谈谈咱们的“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的倾向性吧。

 

      要说明白小说的倾向性,大家先要懂得“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就是说我们读到的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如高尔基所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当然是指社会生活,这是一切文艺的来源和本源,说是文艺的本质也不为过。比如,唐朝的时候有个和尚去天竺取经,这就是生活真实;后来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别看讲的都是有鼻子有眼儿的,但那只是“艺术真实”。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真实”从来就不等于“生活真实”。

 

      不要说文艺作品,就是史书也不能够等同于历史事实的,因为从我国最成功的史书——《史记》来看,那是“史传文学”。简言之,就是作家是游走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道听途说者”。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作家能够在作品中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倾向性”。当然这种“倾向性”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具体而言似可划分为“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审美倾向”,这种划分方法也不是绝对的,三者之间往往是交叉混合的,这里只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才分而述之的。

 

      易中天现在好像没有于丹的风头劲了,相当年他品三国的时候,也是拥簇者甚众的,我们现在拿《三国》说事,应该不算是“跟风”他吧。《三国演义》的作者,据说是罗贯中,之所以说是“据说”,盖缘于古代写小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不值得怎么炫耀,作者多部“署名”、“具名”,所以传下来的很多古代小说的作者都是后来的学者考证的。这个罗贯中在创作(在前人三国故事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就在书中充分表达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性。这当然首先是一种思想倾向,因为这里拥护的“刘”不仅是刘备和刘备集团,而是象征着“汉室”正统,就是我们正宗的中国。其次这也是一种情感倾向,因为刘备在三国鼎立纷争中始终算是弱者,同情弱者是很多人的天性,当然也不仅是这么简单,同样是弱者的刘表之流,就没有被“倾向”,还因为刘备最仁厚,最具文人心中的君主气象。因此,在审美倾向上,凡是和刘备亲近的都是英雄来书写的,关张赵和诸葛亮都是杰出的可爱的可敬的,凡是和刘备疏远的就多少暗含贬义,例子甚多,各位可以审议。

 

      其他如《水浒传》的“官逼民反”的倾向性和《西游记》的崇佛倾向,大家应该可以由此想像。水浒故事开始先讲破落户高俅(就是球技高的主儿)因为“足球”踢得好而一下子做到了“军委主席”的高位,后来有人据此拍成了《一球定江山》的电视剧,可见官府的混乱和黑暗,后来又通过各路英雄们的具体“被逼”的故事,给大家上演了好人落草的无奈和招安的无奈。西游故事则是成功塑造了孙悟空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形象,闯龙宫、乱地府、闹天宫,所向披靡,独孤求败,最后呢,如来佛来了,儿戏般就给压在了五行山下,那么厉害的英雄都蹦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各位,知道厉害了吧。其他的例子更是多如牛毛,各位看官大可随意搜寻调阅——

 

洒家努力加餐饭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