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血色浪漫》的理由


1、片尾曲太凄凉、伤感了,一听仿佛置身于苍凉的大西北的荒漠,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所以每次自己听的时候,都被感动着享受着激情着;

2、环境太真实了,特别是钟跃民在陕北的日子里,感到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我也是在大山里长大的,对那种环境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一看就特别的亲切、自然;

3、人物表演的太真实了,也太令人难忘了,我最喜欢的是钟跃民,他的顽皮、贫嘴、正直、善良、机智、可爱、叛逆被刘烨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喜欢的是他的那份真诚,那份滑稽的幽默,还有独立特性天不怕地不怕,不按套路出牌的个性,真的想起来就想笑,于是看这个片子的过程中直接的也进入了角色,随钟跃民高兴而高兴、悲伤而悲伤、幽默而幽默、可爱而可爱。。。。。。

4、里面的民歌太动听了,特别是秦岭在《黄土情音乐会》唱那些让人撕心裂肺的民歌时,真的太让人回味和感动了,一边回忆她和钟跃民的过去,一边听她唱那些哀怨的民歌,心里的那种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在唱《走西口》《满天的花满天的云》时,我不禁热泪盈眶。。。。。。

5、高钥这个人物太让我欣赏了,她很可爱、淳朴、善良、单纯,每次她出现的时候,我的心情都随之提高了8度,甚至她说的每句话都让我回味、喜欢,她心无旁缔,善良的对待每一个人,甚至遇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也会用她独有的撒娇式的表达方式,让人无不动容,三个字:我喜欢!

6、里面的对白太精彩了,特别是钟跃民他们在陕北那段岁月里,郑桐、袁军、蒋碧云的那些打闹、调侃,想想都可笑,其中有一段情节:郑桐跟蒋碧云有一段对话,大体意思是说蒋怪郑不学好,当什么顽主啊,这时郑开始发表一番谬论:"嗨,文革以前,我们当好孩子当烦了,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没意思透了,再说了,当好孩子也没当出好来,最后倒当上了‘狗崽子‘,我们哥几个一琢磨,不对呀,当好孩子太吃亏了,不如当顽主去,就这样,哥几个一怒之下终于投奔了顽主的队伍。"然后郑就问蒋是不是在学校表现很好啊,蒋中套了,顺着就往下说,说自己表现如何如何好之类,当听到说对落后的学生还有一对一的帮扶措施时,郑来劲了,说:"那太好了,我误入岐途当了顽主,现在痛定思痛,想浪子回头了,可实在是没有决心学好,你也帮助帮助我吧,也来个一包到底,怎么样?""现在不是讲究一帮一,一对红嘛,咱俩配一对,红他一辈子怎么样?"蒋碧云同志,你不要往歪处想,就算我一时糊涂当了顽主,可党和人民并没有抛弃我呀,总应该给我改邪归正的机会吧,你这个少先队大队长不能见死不救,眼看着我身陷顽主队伍难以自拔,你为什么就不能伸出友爱的双手,拉我一把呢?就算把自己搭进去了,那也是为革命做出的牺牲嘛。"这样调侃的对白里面很多,可以说听里面的精彩对话就跟吃一顿大餐一样的过瘾和有趣;

7、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些真实和无奈,特别是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实和丑恶一一的摆在了我们面前,引发我们的思考,里面有一段说宁伟在回家前请假去外面买东西,碰到一个男人满街的追着个女人打,是个热血的男人都不会袖手旁观的,虽然宁伟出手重了点,但比起那个男人的可恨又算得了什么呢?对宁伟不公的是,那个女人是个受虐狂,偏偏就是喜欢老公打她,一个劲的上访,非要置宁伟于绝地,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如果地方和部队的领导负责任的话,就应该让那个女的进精神病医院,因为明明是她的精神有问题嘛?哪有一个正常的人被人满街的追着打还乐意,甚至为打人者争理的呢?宁伟不但要嘉奖而且要宣传和造势,让更多的坏人得到惩罚才对,也许片子本身的主题就是让人产生一种苍凉和无奈吧,让你理解也许不公平不合理也是社会的一种常性,但反过来想想,宁伟以后的杀人如麻,与这些因素的刺激有没有因果关系呢?部队领导在做出一个错误决定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等于给社会投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呢?

8、秦岭的睿智是我最欣赏的,她的话有好多哲理发人深省,比如说生命在于过程,我不管你的过去我只管你的现在等等,不免让人深思,人对待一些事情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最后她和楚良的结局无疑是完美的,她说的对,只有楚良才会带给她所要的安全和家的感觉,钟跃民是属于那种叛逆性格的人,他可能让人难忘,让人喜欢,值得让人去爱,但他骨子里的叛逆和体验过程的心境,让他永远都不会成为那种家庭型的人,虽然碰上了高钥这么好的女孩子,他仍然觉得乏味,所以一去可可西里就一个月而不想回来,他的生命历程永远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9、还有好多好看值得回味的人物和片断,我很喜欢孙俪塑造的周晓白形象,很成功,很真实,就象是在自己身边的那么一个人似的,她的美是那种自然的、真实的,她的大小姐形象作风,虽然有时过分,但绝对让人认同,还有好几个形象也都不错,比如袁军等。

所以我说,《血色浪漫》绝对值得你去好好的品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