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国:中国农村养老向何处去?


中国农村养老向何处去?

——农村养老:靠子,也要靠政府

张增国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9)

千百年来,安度晚年、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一个养老问题,让很多问题都变得沉重。

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贫困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由于大批农村劳动人口离乡进城务工,农村实际老龄人口比重大于城镇,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孩子、劳动能力较弱的妇女,这使得农民养老面临更多困难。

在中国“未富先老”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如何让劳苦终生的农村老人幸福地度过余生,成了21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问题。

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30年前后达到老龄化高峰。这其中,农村老年人又占全国老年人口的大多数,目前占70%以上。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许多老年人既缺乏经济积累,又缺少知识储备。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空巢家庭”(指子女到外地工作,只有年龄较大的父母留在家里生活的家庭)的增多,“3859部队成为农村主力”(3838岁以上的妇女;5959岁以上的老人)的情况将日益突出,因此,农村的养老压力将比预期的更为严重。到2050年,每两个半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421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将给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村带来巨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在土地初级保障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将加剧城乡差距,酿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村养老何处去?

老有所养由谁养?

一、家庭养老能否担当起重任?

养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在土地上劳作一生的老人与满堂子孙共享天伦之乐,这本身就是一种轻松自然的社会理想,与那些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空巢家庭”的城市老人们相比,农村老人独有其悠然自在、幸福陶然的一面。

然而,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效率低下的农村自然经济正在一步步被高效率的新的生产方式所摧毁。市场经济浸染农村,农民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农村几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正在经受经济发展与观念变更的双重挑战。

现代年轻人更多地通过走向社会、参与竞争获取知识和财富,而不是依靠从家庭长辈传承知识经验与经济遗产,父母与子女之间交往减少、亲情在逐渐淡化。随着社会中多代合居联合型大家庭的解体、核心小家庭的普遍化、“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农村老年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家庭的赡养功能大大弱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不足已经构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找新的出路便成了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当务之急。

黑龙江的民营企业家翟玉和自费组织人员对中国农村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发现: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7%的吃不起药,86%的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子女对年迈父母的“感情麻木”现象十分普遍。对此,翟玉和发出“孝道出了问题”的感慨。(313日《中国青年报》)

老人在无奈中苦熬残年,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心酸。在调查中,许多村干部认为,抓好孝道教育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最可行办法。不过,造成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原因绝非只有“子女不孝”;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农民经济收入增长迟缓、土地保障作用稀薄化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道德防线总是会被严酷的生活现实击垮,单纯的孝道教育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实在令人担忧。

作为一种责任的“孝道”并非专属于子女,该尽到责任的还应有政府。对于子女而言,对父母尽孝首先是一种伦理责任;对于政府而言,对老人“尽孝”则首先是一种政治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能提供覆盖面广泛的养老保障体系,为老人供给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和相关服务。

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要靠社会化的途径来解决,政府也要承担起一定责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老龄化的今天,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通过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

  

二、社区养老——养老院模式是否有推广的可能

既然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困境,那么作为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式——养老院,是否就成了农村老人最好的归宿?

养老院目前还不能成为农村大多数老人的幸福归宿,农村多数老人进不了养老院,主要原因是子女反对。“养儿防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近些年虽不常提了,但老年人靠子女照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思想也会在社会大变革的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体现在老年人身上,就是在何处养老,怎样养老问题上的新观念。 

过去,只有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才进养老院,凡有子女、有亲属的老年人,享受不到这个社会福利待遇,老人都要在家中度过晚年。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一种思想:老人去敬老院是不幸福的,不是子女不孝就是家庭失和。若是家中的老人主动提出去敬老院,大多数子女都会持反对意见,因为此事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落了个不孝的罪名?

同时,农村养老院本身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农村养老社会化的进程。记者走访过我市不少乡镇养老院,大多老旧不堪。绝大多数乡镇养老院因经费严重不足只能收养孤寡老人、“五保户”等,而对有子女的老人普遍不予接收。前些年,这些养老院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乡镇财政拨付、村统筹、院办经济与一小部分社会捐助,可农村财政的捉襟见肘使敬老院几乎入不敷出。

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养老院的历史原因,同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恰当的结合,使原有的社会福利性质改变为“政府福利投资建设,养老院按市场收费经营”的新型模式,导致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的同时,养老问题与困难也相当突出。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否解民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由农民出资,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参保农民年老后享受养老金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深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社会养老形式,将成为我国农村人口养老的必然途径。

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比较好的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烟台市1999年有近6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发放养老金400多万元,人均70多元。农村养老保险开始成为部分农村老年人获取稳定收入的一个来源,并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补充。

但目前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保障基本生活,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分为2元、4元、6元……20元十个档次,而参与投保的绝大多数是最低的档次,即每月2元钱。按照民政部门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最低交费标准,交费10年后每月可领9.4元,15年后可领9.9元。假如每月交4元,10年后每月可领9.4元,15年后每月可领20元。由于管理费增加及银行利率变化因素,实际领取的标准可能还要低。从实际操作来看,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难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四、多元化养老模式是否是农村养老的突破?

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关专家提出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自我养老为补充的养老资源来源的多元化格局,通过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养老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在农村建立起一座“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把高龄、困难老人组织起来,实行集中供养。

然而理论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愈是复杂的理论模式,其验证更需要谨慎,更需要注意其环境的变迁,内在要素的更改等。

主要参考:

人民城市网:农村养老如何突出http://www.chinacsw.com/citynew/xxlb/20070330085629.htm

人民网:信息导刊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836/13833/1235469.html

大众时评:农村养老:靠子女也要靠政府http://www.dzwww.com/dzwpl/zzsp/t20060314_1386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