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吴敬琏


 解读吴敬琏

  30年改革开放,中国确定以市场作为组织经济、分配资源的基础形式,已经建立的市场亟待健全、完善,更多市场亟待建立,通向一个强大市场经济体的道路远没有看到终点。在社会上,否定市场的思潮始终依然存在,质疑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言论时有出现,针对改革不同步、不彻底造成的短期、局部的问题,社会稳定、贫富悬殊、腐败现象常被人作为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借口。

蔡律(右一)在重庆万豪酒店采访吴敬琏  

有评论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公认成功。成功的改革使相当一部分改革者变成成功者。一方面,改革改变了利益分配格局,冲击着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渐进的改革也不断制造着既得利益者。这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改革越成功,改革为自己树立的敌人越多。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学家们常常在经济脉动的风口浪尖,他们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知识智慧及特殊地位,他们为改革开放进程鼓与呼,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党和政府提出政策、法律建言及解决问题方案,改革开放每深化一步都有他们的烙印!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颠覆了经济学家过去“垄断话语权”的优势地位,经济学家们的思想、观点及时地寻常百姓见面,并接受网民的互动评判,经济学家们也饱受争议,经济学家能不能与时俱进,代表谁的利益说话,网民们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人都不能低估网络智慧。对经济学家从情感上我经历崇拜、批评、赞赏的过程,从理智上学习、梳理、借鉴他们的思想观点及思考方法,鲜明的观点,睿智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经济领域采撷智慧的浪花。吴敬琏教授是其中一位。我梳理自己发表的若干篇文章:《论吴敬琏市场经济理论发展轨迹〈蔡律[1]周光明[2]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吴敬琏教授难道对温总理的报告充耳不闻?!》《中国需要更多的吴敬琏》(蔡律2006年7月16日)(蔡律2007年3月6日)供参考教正。

  吴敬琏精彩观点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转变过来,依靠更多的物质资源投入仍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所以如此,症结就在于计划经济制度下行政配置资源的许多做法仍然严重地存在: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信贷等基本资源的配置权力,行政定价使生产要素价格严重扭曲。所有这一切,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出发,政府改革的任务不仅是要减少和消除对资源配置和要素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有机会发挥基础性作用,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这就是建设一个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制度平台。没有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就很难摆脱规则扭曲、秩序混乱、权力干预市场交易等状况。去年,我国在惩治腐败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批重大案件的突破;今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个案的突破扩展为制度上的突破,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2007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7-03-01吴敬琏]

  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障碍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仍然保持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二是GDP增长速度仍被当作主要的政绩标准;三是我国的财政体制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与产值的关系密切;四是政府对生产要素保持着行政定价。

  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应该改变旧有观念。“要政府革自己的命是困难的,但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须。”来源:2006-04-07闻涛证券时报]

  “凡是市场能做的都要交给市场”

  行政性资源配置和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的权力未见削弱,有时还有所加强,使“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滋生腐败的寻租环境也由此而生,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工作———金融体系的改革进展缓慢。[来源:2006-04-06中华工商时报]

  贫富悬殊,是腐败、是用权力换取收入,即权力寻租造成的。[《吴敬琏、高尚全、江平、许小年四人谈》《财经》2005年11月25日]

  “自由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组织生产和安排分配的方式。然而,它的发展需要一系列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其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这种政治环境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威胁,第一个威胁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第二个威胁来自庞大的贫困人群。这两方面的人群,看起来彼此地位极其悬殊,可是它们一旦在反对市场体制的问题上结成联盟,就会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政府对市场采取干预行动。这种行动表面上打着改进市场缺陷的招牌,实际上却妨碍市场的有效运作。而大众不但不会抗议,甚至还要喝彩,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会因此受到损害。”[《吴敬琏: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政府职能的转变》2006年1月17日《财经》杂志]

  在当前的中国,过大的收入差距有多少是来自机会的不平等,又有多少是来自在机会平等前提下由各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呢?许多证据表明,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大众所切齿痛恨的,也正是这种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贫富分化。而腐败和垄断,就是机会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吴敬琏: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症结》2006-10-20《财经》]

  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行政腐败扩散等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并引起了部分群众对现实生活中消极现象的强烈不满。

  吴敬琏提出,我们的经济学家作为知识人,应该按照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对这些见解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独立的负责。这样能够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吴敬琏坦言中国改革4大缺陷呼吁认真反思过去》2006-02-13傅春荣中华工商时报]

  由于2004年的调控还是较多地依靠行政手段的微观干预而未能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改善经济结构和整体效率、从而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方面,似乎进展不大。为了在宏观稳定和微观效率两方面都取得改善,最重要的是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政府应当专注于宏观经济的总量管理,而把微观经济问题,即资源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配置问题,或称结构问题,更多地交由市场去解决。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完善我国目前还很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吴敬琏:解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5-01-10《财经》

  “在任何一个时代总有随波逐流的人,但是一个社会总是还会有一些有点精神的人,做点事的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生命与他所处的时代休戚与共,骨肉相连。而我个人的生命同中国的改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被批来斗去,或者充当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能够赶上改革的伟大时代,得以学习现代经济学这一人类文明的成果,并运用它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建设服务,是我的幸运。”[《经济学家不应忘记生活无着落的下岗职工》2004-11-29吴敬琏商务周刊]

  中国的改革不但要回答“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还要回答“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问题。现代市场经济不只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商品和服务市场、劳动力市场、经理市场、土地和自然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都应该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这些市场的游戏规则应当清晰透明,政府的行为和私人行为同样应受到法律的约束,或者说应该实行法治的市场经济。

  事情很清楚,中国当前出现的种种腐败行径,主要并不是从市场化中产生的,而是来自部分官员滥用不受约束的权力。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回到命令经济。所以,我不能同意郎咸平教授所说的“大政府主义和中央集权。”[《经济学家不应忘记生活无着落的下岗职工》2004-11-29吴敬琏商务周刊]

  1981年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大讨论为第一次;1989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前后为第二次。从2004年至今,中国改革进入第三轮大讨论阶段。“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确面临着崭新的阶段,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在这个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自己专业性的思考。”在吴敬琏看来,2004年和2005年,社会上的反思也好,争论也好,实际上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

  [《吴敬琏:有人正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2006-02-13刘世昕中国青年报]

  中国需要更多的吴敬琏

  蔡律

  [摘要]吴敬琏的人格魅力和治学成就是他长时期修炼的结果。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女士是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者和理财专家,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吴敬琏选择经济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他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张,1991年他在《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书中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他建议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提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从体制、制度层面上寻求建设和谐社会的良方,这需要良知,需要社会责任感,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需要更多的吴敬琏!

  母亲赐予他经济学细胞

  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00年经济年度人物”,网上点击率最高。许多人知道吴敬琏生于南京,但不知道他的祖籍是山城重庆,而且吴敬琏的夫人周南女士也是重庆人。外曾祖父邓命辰,在日本创办森昌火柴厂,后迁故乡重庆,成为中国十九世纪末四川第一家现代工厂,最红火时每年有几十万银进帐。外祖父邓孝然是1909年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董事,是四川“保路运动”的组织和参与者,该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外祖父两兄弟,一位是保路同志会副会长,另一位曾担任中国银行四川分行的行长,还做过农场生意,是典型的民族资本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1929年与好友陈铭德创办《新民报》,抗战时期发展成重庆、成都、南京、上海、北京五社八报的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报业集团,是今天上海《新民晚报》和《北京日报》的前身。.

  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是职业律师,著名社会活动家,报业企业家,跟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夏衍、阳翰笙、浦熙修等来往密切。吴敬琏还在吃奶的时候,年仅24岁的父亲因患肺结核匆匆离开人间。对吴敬琏人生之路影响最大的就是妈妈邓季惺和继父陈铭德。邓季惺在大学是学法律的,名门世家的创业精神和民主传统熏淘了她,使她处事干练,很有理财经营的才能。父亲在吴敬琏童年的记忆中象淡淡的云烟,但妈妈坐在桌前伏案编写泰勒《科学管理》的美丽倩影却深深烙在吴敬琏的心上,这本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邓季惺将《新民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财务制度和管理模式,成为旧中国有名的理财家。邓季惺一辈子都有钱,但从不乱花钱,一生节俭。在家里,用过的信封反过来用,洗脸水用过后存在桶里,以备冲马桶用。吴敬琏在九十年代对国有企业挥霍浪费现象痛心疾首,多有抨击,无疑受到母亲的影响,作为一名杰出的知识女性,邓季惺一生以经营来支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祈祁盼祖国富强民主,新闻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吴敬琏耳濡目染,强国之梦,报国之志,爱国之情,拳拳之心,使他在金陵大学、复旦大学求学时,选择经济学作为研究方向,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除了母亲以外,对吴敬琏的思想观点,学术立场,经济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还有杰出的思想家顾准,十年动乱期间,吴敬琏和顾准朝夕相处同一居室,顾准为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吴敬琏受到了深刻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迪,吴敬琏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于光远的学生,他从孙冶方那里继承了矢志不渝的耿直性格,从于光远那里掌握了现代实验科学的治学方法。1983年1月至1984年7月1日吴敬琏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吴敬琏不耻下问,好学不倦,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前辈经济学家相比吴敬琏有更深厚的现代经济学前沿知识的学术功力,有更广阔的经济体制比较的国际视野,有更强烈干预生活的改革诉求。吴敬琏的思想深度、治学方法、精神追求在中国经济学界影响了一个时代。80年代中期,吴敬琏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常务干事,在总干事薛暮桥和继任人马洪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作出了同辈经济学家赞叹不已的贡献,给社会变革带来深刻的影响。

  提出市场经济的主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理论界发生过几次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大论战。吴敬琏作为整体协调改革学派的带头人,因长期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张而被人们誉为“吴市场”。

  1988年5月,以吴敬琏、周小川为首的课题组提交给国家体改委的《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要求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在改革战略的选择上,争取尽量短的时间实现从一种经济体制向另一种经济体制转轨,把新经济体制的主要支柱树立起来,使它能够开始运转并发挥体制整体功能,由此造成一种改革促发展,发展促改革的良性循环和不可逆转的形势。在改革过程中打几场决定性战役不可避免,而战役的时机选择具有关键意义,改革的黄金时间一旦错失,也许付出十倍的代价也未能够取得原来可以取得的结果。中期改革的实施步骤,第一阶段用0—1年时间稳中起步,第二阶段用2—4年时间基本转轨,第三阶段用5—8年时间巩固完善,在保证社会协调的同时,使目前仍然相当落后的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针对有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吴敬琏在1991年发表《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书,书中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本书发表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有学者提出:“吴敬琏的贡献就在于中国最终按照其主张,走向了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体制改革目标,以及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很多用语都是吴敬琏在八十年代初有关著作中的用词翻版。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凝聚着许多高层智囊的心血,吴敬琏是其中的尤为突出者。

  在中国改革是走计划经济道路还是走市场经济道路的紧要关头,吴敬琏始终一贯地捍卫市场经济的旗帜。在改革的岁月里,坚持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主张,要承受很大的政治风险和压力,甚至被批评“不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邀集一些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和对策。出席会议有薛暮桥、刘国光、吴敬琏、苏星、吴树青、有林、袁木、许毅等十多人。座谈会一开始,经济学家之间就改革应当是“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激烈正面交锋。吴敬琏、薛暮桥、刘国光等少数经济学家据理力争,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的正确方向。会后就传出了“有计划(有林)”、“吴市场(吴敬琏)”的说法,这就是中国有个“吴市场”最早的由来。

  1991年12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召开中央各部门研究人员的座谈会,吴敬琏作了题为《加快改革进度,开辟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发言,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几个方面论证加快市场取向改革的重要性,反驳当时甚嚣尘上的开倒车论调。

  1992年4月30日,吴敬琏向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一份《关于计划与市场提法的建议》,建议书介绍了“十多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提法的演变,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吴敬琏认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在于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叫做市场经济。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开发表以后,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达十几年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论争基本宣告结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终于得到确立,吴敬琏当之无愧为经改理论的功臣。

  开启中国经济的新亮点

  吴敬琏认为:中国改革首先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市场在许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已显现在我们面前,但从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观察,改革正在过大关。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本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经济的特点是行政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体制未改的国有部门还支配着一些重要资源的主要部分,这是困扰我们经济问题的一个总的根源。以最为稀缺的资本资源为例,国有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只占1/3,但却耗用2/3的资本资源;国有经济效率低下导致金融体系脆弱;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和非国有企业经营环境不良是近年来市场不振的重要原因。

  目前经济改革应重点解决四大问题:

  一是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改组和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确立产权规则,产权规则是市场经济一切游戏规则的基础。

  二是尽快解决私营企业的国民待遇问题,消除对私营企业歧视性待遇,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非常重要的经济力量。

  三是市场经济的支持性系统亟待建立。解决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低和建立信用体系问题。

  四是确立公正透明的游戏规则,确立法治。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完善政府对企业的新的监管框架,由行政机关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决定价格,改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着力于建立规则、执行规则和充当裁判。

  我们许多政府机构还是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们的职能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换,还不善于通过法律和制度安排管理社会经济生活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管理经济。

  体制问题牵涉人们利益关系结构巨大的改变,由此产生各种阻力形成的关口只能通过加快改革进行突破,吴敬琏认为推进改革的最大障碍还在于既得利益的障碍。只要改革的目标清晰,内容明确,路径和步骤也比较容易设计。

  在党的十五大以后,吴敬琏课题组完成了关于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总体方案设计,按照这一方案,中央政府开始将四十多万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吴敬琏不仅是一位企业组织和企业管理的理论家,而且是一位精明的实践者,吴敬琏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控股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也是许多民营企业家的诤友和顾问。

  为了开启中国经济的亮点,1988年6月30日——7月8日,在全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吴敬琏到浙江南部温州、义乌、台州、绍兴地区进行考察,发现那里市场繁荣、增长强劲、就业状况良好、社会稳定。吴敬琏认为温州经济亮点的秘密在于非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活力,在全国率先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吴敬琏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提出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建议,有关建议被政府有关方面吸收到政策文件之中,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推动。吴敬琏认为:积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在全国形成或大或小的“经济增长极”,他们投资和扩张活动所创造的需求,将拉动自身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这样国民经济这盘棋就能全局皆活。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是吸收消化劳动力的好途径,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改革。

  吴敬琏认为:开启中国经济的另一个亮点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建立起有利于高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主要特点在于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要建立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制度重于技术”,建立有利创新的融资机制,这是赶超世界科技潮流的根本之道。

  2000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举办“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吴敬琏教授从事经济研究50周年研讨会”100多位海内外知名经济学家、官员和企业家出席,盛况空前。于光远、刘国光、高尚全、董辅、茅于轼等著名经济学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党组书记陈清泰、中共中央委员、社科院副院长王洛林、证监会主席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及张瑞敏、柳传志等众多嘉宾用真挚感人的语言,高度评价吴敬琏在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对吴敬琏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表示敬意。

  吴敬琏教授是一位具有开放心态和负责任的经济学家,做人、治学很有风骨,耿直、豪放,特立独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一些代表作在社会上常常被传诵一时,他的重要建言有时成为中国改革实践的一部分。

  中国需要更多的吴敬琏

  富国富民是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和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称为“伟大的革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观念上、理论上的重大变革,更是制度上、体制上重大革命!旨在消除某些制度上不平等,让人民各尽其能,在公平合理的社会创业制度环境中脱颖而出、脱贫致富,让财富充分涌流出来。

  社会制度是维系和保障国家健康发展的神经中枢,法律更是这样。吴敬琏一再强调“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吴教授极力倡导和主张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随改革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改革的最大关口!如果说消除贫困又是一场伟大的解放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的主体和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它针对的恰好是我们自己的某些观念、体制和制度!吴教授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声:“中国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根源是腐败和垄断!”,“机会不平等造成当前贫富差距拉得更大!”,“我们现在要缩小差距,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腐败治住,把那些垄断部门解放出来!”

  为什么会产生腐败?为什么存在垄断?为什么会存在机会不平等?难道某些体制和制度不是根源?!从制度层面上寻求建设和谐社会的良方,这需要良知,需要社会责任感,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需要更多的吴敬琏!

  蔡律2006年7月16日

  吴敬琏教授难道对温总理的报告充耳不闻?!

  新华网3月6日报道:对于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有住房”的说法,吴敬琏不以为然。他说现在其实中国的自有住房率比美国都高,我建议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是由政府去掏钱,而是改变机制。近期建低价房、廉租房是近期最主要的办法。对于政府有意打压房价,吴敬琏认为可能不大有效。因为住房这个商品有两重价值,一是住,一是投资。现在社会上货币过多,投资买房就把房价抬高了,而消费买房的人收入又买不起。如果打压房价,可能无效,而且这些钱就要流到别的消费领域,使物价上涨。

  我几乎不相信眼前的报道是我尊敬的吴敬琏教授所说的话和观点,房地产市场激起老百姓“背后骂娘”,现行体制垄断、缺乏规则、房地产开发商利益驱动推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就连开发商自己也骂“经济学家吃干饭,越出主意房价越涨!”

  今年是我有生以来最关注的人代会。我平时常在网络上发表建言,乃至立法建议,受到各界重视。撰文《牵手香港资本领袖,打造渝中资本半岛》、《关于制订渝港民间融资中介促进条例》、《关于打造建立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政策性建议》等受到政府奖励。我不是人大代表,许多友人,包括政府官员,建议我把想法变成议案交人大代表,这样一来作用会更大,我会这样做,中国社会进步已经进步到了广纳民意、民智的阶段。

  看电视直播温家宝总理报告,大国总理专论房地产,虽站得高却很亲民!感人!得人心!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一是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二是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三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四是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温家宝总理的报告高瞻远瞩,犹如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温暖人心!吴敬琏教授难道对总理的报告充耳不闻?!

  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国计民生新的一年中国政策措施走向,我重点关心产业、房地产和金融。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房地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房地产虽说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当然建筑艺术、技术另当别论,但涉及每一个百姓,政府掌握土地,开发商建设开发,消费者购买居住及投资营商,在一系列生态链背后,有多少刀光剑影的资源博奕大战!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规则!不知房地产开发真实成本,这是“商业秘密!”据业内透真情,利润率30%!政府主要是卖地,增加财税收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让大量人口进城!问题是住在漂亮房子没有事干,没有产业支撑的就业大军,对本来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城市增加多大压力!

  政府的管理城建的某些市长们,追求政绩连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看的出来:新闻发布会上“只讲成绩,淡化问题;只讲诱人的数据规划,没有具体操作规程及战略;只讲宏观,没有民生!”温总理的报告值得官员好好学学!

  问题还在于,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融资,银行抵押担保又偏好不动产,于是开发商与银行博奕,最后是言和了,或者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与大佬结成利益共同体吧!重庆市高楼建的最多,超过深圳,但我发现重庆拆迁旧房子也很多,漂亮的高楼大厦旁边总有烂房子,很不协调!新房子建成,发现自己的房子又该拆迁了!在重庆做房地产永远都需要钱!有资金的老板,任志强、潘石屹等房地产界大佬赶紧来重庆投资吧!不能老是在论坛上预测房价上涨,要真金白银投入!

  有人说,现行体制是房价上涨之根本。房地产以解决居民安居乐业之根本,产品和价格应符合市场规律。全国地价、房价都在涨,重庆岂能不涨?先提高地价,再提高市民收入吧,问题是近年重庆投资猛增,有多少转化工业产业?有多少转化为老百姓实在的收入?“房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近几年重庆工资涨1倍,房价涨2倍!”重庆的市民和官方黄奇帆常务副市长说“今后十年,重庆房价总体趁势仍将上涨,十年后房价将达到现在的两倍”,说法不一,我也未查到准确无误的依据。

  但有一点是:前年我亲自在广州碧桂园住过几天,30万元可以买两室一厅称心的好房子,在同时期重庆则未必。(原文博客发表于2007年3月6日)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蔡律2008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