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需要打好“创新牌”——电大为例


   眼下的远程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昔日规模最大的电大靠什么占得主动?必须有别具一格的发展思路,切实打好“创新牌”,这就意味着创新不仅是我们的工作方式,更应是我们的工作内容。我们认为,创新的关键是观念,创新的核心是思路,创新的表现是方法,创新的精神在务实,创新的力量在细节,创新的保障在措施。

 

创新的关键是创新观念,尤其是电大领导办学理念、治校观念的创新。观念是总开关,观念一新天地宽,观念一变视野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教育革命,参与者的创新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敢于向僵化教条下手,要善于对既有模式改进。当然,要创新,就要有胆略和勇气,就要敢于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就要敢为天下先,不怕冒险,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如果没有这种境界,要想工作创新,肯定是一句空话。这对各级电大的领导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考验。

 

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路,好的思路是办学成功的指南。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高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向基层教育市场深入,率先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应对挑战的有力举措之一,也是高瞻远瞩务实求新的选择。各地方电大在认真贯彻这一思路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制定新的具体工作思路,并注意思路的交流、意见的沟通。

 

创新体现在工作中,还要创新工作方法。方法是过河的桥,是渡河的船,方法创新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劳而无功。科研工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又历来是电大的“软肋”。近年来,郑州电大科研工作卓有成效,连续三年荣获河南省远研会优秀组织奖,探索出了河南省电大系统唯一较为成熟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助学+促学)和网络互动教学管理模式,很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为什么能开创新局面?关键在于实行了“校长带头搞科研,特殊人才引进来,骨干教师走出去”的做法,办法新了,方法对头了,当然效果就出来了。

 

创新的精神在务实,根本在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创新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做秀,再好的走过场也只是噱头。说一千道一万,创新的关键在实践。踏踏实实的平时工作比轰轰烈烈的突击工作更能见成效,更逼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真谛。因此,创新就包括了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的和微观层面的探索,不仅教学模式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是创新,一线教师每一个细微工作的改进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部分,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创新的力量在细节,创新的成效表现在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如此。电大系统实行分级办学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从上而下推行的,却必然是自下而上做成的。这就牵涉到如何处理好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甚至是更基层的教学点,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是建设和谐电大的题中应有之意。

 

创新的保障在措施,措施新巧则事半功倍。目标很壮观,蓝图很美好,要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必须有过硬的措施,必须有创新的动作。行大于思,执行力更重要,更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更需要创新精神。战略确定下来,战术就是一切。郑州电大原校址占地不足10亩,从200311月奠基计划筹建新校区到200510月占地306亩的新校区启用,其间郑州电大校长孙龙国多次明确要求学校各部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三步走”(也称三步骤):一是明确工作目标,二是理清工作思路,三是制定有力措施。实践证明,得力有效的措施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电大26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电大人从未停止过进取与追求的步伐,面对机遇,电大人努力把握,面对挑战,电大人勇敢面对。尤其是1999年启动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来,电大人励精图治、辛勤耕耘,几多风雨历程,几多拼搏开拓,几多艰难坎坷,几多欢欣鼓舞,终于用智慧与勤劳谱写了今天的华美乐章,用自信与创新篆刻出眼前的辉煌局面!——正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这块沃土,锻炼了、培养了、考验了一代电大人,并将在更高的起点上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电大学子!

 

往事如风,岁月如歌,值此总结性评估缓缓拉上帷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阔步前行之时,电大系统建设也正步入关键时期。总结性评估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也仅仅是前一时期的成绩或问题,因此,不能把它和实际工作变成两张皮,更不能把创新变成装点门面的“花瓶”。目前,最要紧的是继续打好“创新”这张牌,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过程的“创新”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积极变革和创新,塑魂塑能铸就人才,育人育德锻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