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频犯低级错误不能等闲视之


    又有基金撞到了“枪口”上!

    日前伟星股份发布公告称,有4家机构参与申购伟星股份的公开增发,因同时参与网上和网下的申购,网下申购部分被视为无效申请,其中3家机构为基金公司。这三家基金分别为宝康债券投资基金、华夏回报证券投资基金、汇添富均衡增长投资基金。

    去年12月25日,伟星股份刊登的公告表明,机构投资者可以自愿选择网上或网下申购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如果投资者同时参加网上和网下申购,则网下申购部分将被视为无效申购。但上述三家却同时参与了网上与网下的申购,因此被伟星股份“斩立决”,其网下申购获配股份进了主承销商的“腰包”。

    这样一则就连一般的投资者都能看懂的公告,作为股市精英的基金经理会无法识别吗?显然不是!但是基金却再次犯下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基金门事件”已不是一次两次了。自证券投资基金问世之后,基金发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最早的有“基金黑幕”、其后的违规申购新股、利益输送、基金老鼠仓、上电转债门,以及此次的“申购门”等,不一而足。问题是,为什么基金总是不时地会闹出一些“事件”出来?

    上电转债门事件中,共有南方基金、泰达荷银、 华安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没有在最后交易日卖出或实施转股,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5只基金被上市公司行使赎回权,致使基金资产受损合计为2200万元。尽管损失最终由基金公司弥补,基民们没有受到损失,但无疑让市场对于基金的认识更加进了一步。

    近两年来,借助于大牛市的火爆,基金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去年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基金341只,基金总规模为20553.38亿份,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分别为年初的2.8倍和3.8倍。如果再算上后来的封转开、基金分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基金规模无疑比上述数字还要大。

    但基金在超常规发展的同时,显然其内部治理与风险控制机制并没有同步跟上。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基金门事件”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说白了,基金都是在“替人打工”。这样的事实决定了基金必须拿出成绩来回报投资者,而不能拿投资者的利益大事当儿戏。上电转债门事件中的相关人员最终受到了处理,那么,此次的“申购门事件”基金公司如何向基民交待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怂恿类似事件的一再发生,则明显有对基民不负责的嫌疑。

    笔者以为,基金频频发生低级错误的事实不容忽视。即使是像上电转债门事件中,基民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失,但其影响却是负面的。并且,透过诸多基金的常常犯错,至少从侧面说明某些基金并没有真正地把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相反,一旦该类事件愈演愈烈,到时候受到伤害的定然是基民。进一步讲,基金不按“常理”出牌,最终也会波及到整个市场的稳定。

    表面上看,这些事件都是“独立事件”,但是,笔者以为其并不“独立”。在监管层出台了诸多规章制度规范基金的大背景下,在基金公司内部也同样设立了“防火墙”的情形下,基金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也好,还是在市场中的运作也好,都关系到整个市场。

    一些不该发生的故事发生了,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不该发生的事件出现。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监管层与整个基金业都应该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一方面,相关的制度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对于相关的违规行为要加重处罚与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内部也同样需引起重视,以避免类似事件不断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