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需政策激励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这已经是我的第二次创业了。”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冯锡平在2005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并没有加入熙熙攘攘的就业大潮,毕业之后他选择了自主创业。“我们研制出的产品年内就可以问世,并正式投入试用阶段。”但他的表情里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淡淡的欣慰。“我的结论是,中国还没有一个好的适合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冯锡平的口气里充满了忧虑。

          在1998到2000年间,许多学生创业者投身到了网络产业中,并经历了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在那之后,大学生创业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2006年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显示,在“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一题中,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美国大学生从来没有“分配工作”的概念。大学生毕业后都是自谋职业,社会和学校更大力提倡他们进行自主创业。从个人角度而言,美国大学生创业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高校和国家而言,则是保持学术和经济活力的重要环节。甚至有人说美国的经济发展,是由创业经济和创业规则带动的。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还不到1%。

          从创业模式来看,西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国,虽然各高校BBS创业论坛有大量“创业宣言”和寻求创业合作的帖子。但大多数创业者仅构思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对运作模式、盈利点、投入产出、计划书等一些创业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无法给出清醒解释。除了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外,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差异。如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开放型的,学生往往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性格。而中国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加上太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大部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研究人员曾对上海某著名工科高校34名创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这些创业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后第一年、第三年是两个重要的坎。其中,创业一年后能够坚持创业的已不到10人,创业企业能够存活超过三年的仅6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旧的政策只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创业方面并没有面向大学生的单独政策。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投入几千万给学生,然后看其中80%-90%关门,政府值得这么冒险吗?”实际上,不管扶持的项目成功还是失败,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支持和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