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学者的天职。
——“陕北农村居民迁居工程”实地调研手记
张增国
笔者曾于2007年7月,参与“陕北农村居民迁居工程” (西北大学陕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日本东洋大学的合作项目)实地调研,并于2008年1月,复抵延安进行后续调研。
调研期间,东洋大学过来了数名教授,就实地调研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一直有一个或许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外的学者,偌大年纪,仍不辞辛劳来到中国,而为什么我们的国人的精英却只是喊喊口号,而很少付之于行动,而见诸于报端的更多的则是,大放厥词后为众人所骂的热炒。
有句话说得很实在,“温饱问题事关重大”。人的一切首要是基于人的生存,因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中国的农村,不去关注农村贫困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虽然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目前,全国农村仍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镇有2000多万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还有6000多万残疾人需要帮助……。
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农村还相当落后,农民生活条件还相当艰苦,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挣扎在生存线上,……。
诚如学者所言,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贫困,需要各方的努力,尤其政府拿出大量的活命钱、再生基金。但笔者在这里,同时也想说,关注贫困也是社会学者的天职。
因为毕竟贫困不能简单归结于经济贫困,许多人认为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农村的人文贫困。然而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农民的经济贫困,却忽视了农村的人文贫困。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农村的人文贫困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贫困。
基于如此之考虑,我
而改造农村居民的人文环境,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政府。因为中国有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和官员的政绩挂钩“传统”。在这种“畸形”传统的作用下,我们的扶贫工程也就被一部分官员当作政绩来完成,在此制度约束下,如果没有广大的社会学者的积极参与,提高农村居民人文素养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当是社会学者的天职。这种天职不是一种光环下的苍白的荣耀,而应是良心下的自发之行动。诚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所言的天赋人权之天赋,乃为natural,即自然也。
笔者每每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