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还是不消费?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前,中国的GDP拉开了高速增长的神话。谁也没想到,三十年之后,中国的GDP进入了下滑的快车道。然后,接下来是一片恐慌,舆论与政策赶忙着抛弃“又快又好”去“保八”。与此同时另一条暗道是,没有底气的理直气壮信誓旦旦。
不过,不约而同的是,全球的眼光将“救市”的希冀聚集在中国的百姓身上。中国芸芸众生的百姓,这回不仅翻了身,而且还做了主,化身为拯救全球经济的上帝。这多么的荒唐!一百年前,他们还在遭受列强的欺凌;六十年前,还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谋求独立自主;也就是在三十年前,在西方的眼中,他们也还是一群没有文化、缺乏素养的“边缘人”。
高额的储蓄率,让所谓的经济学家们,看成是振兴经济的“镇国之宝”。因此,任何时候,只要驱动消费这架马车,前景那是想当的乐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里面,生产与消费是相辅相成的。加大消费,必将拉动生产,而生产的停滞只有靠消费来刺激。有点滑稽的是,作为最前卫的美国的民众也克制了前卫的消费方式,变得保守与节俭。这又怎能让银行里的储蓄下降?
在中国个人把钱存入银行,很少是为了投资,哪怕是在利率最高的时候,一般人的储蓄一年的利息除去利息税,很少有客观的数额。这也是为什么,利率一再的下调,哪怕是变为零,并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当然除非是利率为负数。如果真到了这一步,那大范围的银行破产,也指日可待。
消费是消费,储蓄是储蓄。欲减少储蓄,而间接的刺激消费,本身是刻舟求剑的行为。个人不是企业或者投资者,他们并不会因为利率的下降,而把钱放入新的流通领域。想要真的拉动消费,便要从消费行为的心理出发,深刻明白消费背后的故事,才能找出问题的结症。
现在的问题,看似是个人与国家的一种对立(国家强调的是消费,个人是把钱捂住)。在深层次,个人还是在与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在经济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真的如果把钱都去消费了。那问题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了。中国不是韩国,不是一个小小的人口不超过一亿的半岛国家。
因此,是消费还是不消费。这个问题,容不得由第三人去回答,当事人的决定才最有效果。在“保八”之前,安全的“过冬”更现实一点。开源节流,在不能开源的情况之下,采取节流的措施,不也是企业一贯的伎俩么?不管怎样,可持续化的消费,才是健康的消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