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过紧日子的观念”从何而来?


    中央纪委监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在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加强廉洁自律工作,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通知强调,坚决落实中央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大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坚决制止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行为。(2008年12月29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节前反腐,似乎已经成了从上到下约定俗成的一种惯例。尽管这样的形式可能会引起众多非议,但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还得要经常性地拎耳朵、敲警钟。今年元旦春节又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阴云笼罩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提醒领导干部要勤俭节约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更有必要,也更有意义。那么,领导干部“过紧日子的观念”究竟从何而来呢? 

    众所周知,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无庸置疑,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过紧日子的观念,最直接的获取途径除了教育还是教育。越是困难时期、特殊阶段,越要狠抓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当前,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促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选取一批廉政勤政的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运用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协调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纸杂志、文艺团体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创作更多更好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廉洁、诚信、守法、节俭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群众也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人民群众,最勤劳、最朴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优秀作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养成勤劳朴实、勤俭节约的作风,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群众之中,来到百姓之间,广泛而经常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尤其要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真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中,向群众学习各种优良品质,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彰显党的先进性。 

    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先正己,律人先自律。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形象,能有好的作为,必须坚持并强化自律意识。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践为民之行。要带头模范执行党纪条规,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坚持做到不该拿的不不拿,不该沾的不沾,争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引领党风政风民风。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领导干部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等各种奢靡贪腐的行为和作风,之所以养成、蔓延、泛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有些监督手段和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形式大于了内容,甚至根本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此,领导干部“过紧日子的观念”,必须从强化他律中来。要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约束领导干部的言谈举止,使权力始终运行在阳光下。要强化行政问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纪律,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公开曝光,使腐败分子、贪腐行为无处遁形。 

    当然,“过紧日子的观念”,不是通知中提一提,文件里写一写,口头上说一说,会议上讲一讲,就能够形成、养成,它必须经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长期学习、长期修炼、长期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入行。



相关新闻: 

    中纪委:领导干部要勤俭节约 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