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的时候,中国企业正集体面临产品转型与结构升级的问题。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在满足市场基本的产品需求之后如何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比如知识界一直在探讨的“中国制造”何时变身“中国创造”。二是企业品牌的力量过于薄弱(许多企业甚至缺少品牌意识),由此带来产品附加值偏低,不具备与世界级对手相抗衡的能力。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品牌。这是多数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障碍。
而在处理器市场,如今同样面临品牌创新与发展的问题。通常说企业讲战术,可能是一时的事情;讲战略,意味着三到五年的规划;讲品牌,就是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大计。今日处理器厂商面临的品牌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跟随这种变化的,就是处理器的市场阵营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三大变化之一,诸如911、金融危机等黑天鹅(重大但罕有)事件的发生,使得企业对处理器产生了新的技术需求。特别是刚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业务压力和7Ⅹ24小时连续不间断运作。又如,企业为应对灾难的发生带来的种种影响,需要IT基础设施提供数据在线迁移服务等等。这都要求处理器厂商的创新能力要足够强,服务能力要足够好,才能适应如今日益复杂的变化。
在这方面,过去一向以技术创新闻名于世的AMD处理器优势独显。今天人们提起的处理器品牌,多半是AMD和intel双雄。事实上市场上的处理器并不只这两家,可为何公众只记得这两个响亮的名字呢?这与其立体式的品牌策略分不开。Intel就不用单独说了,AMD曾经为了技术创新而做的种种努力,使它在市场中树立了勇敢的技术斗士形象,在今天看来是完全正确的品牌策略。这家总是让市场充满期待,给用户以惊喜的公司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产品赢得了用户的芳心,这是其品牌价值取得的最大成功。试问:今天全球有谁怀疑它的创新能力呢?
黑天鹅事件毕竟只是个例,而真正对处理器品牌产生影响的,却是技术变革与发展趋势带来的需求。比如眼下炒得火热的云计算环境。目前来看,云计算已是未来大势所趋,IBM,google,微软三大IT巨头面向市场纷纷发布了相关的产品或者规划。解读他们的发展,就能看到处理器市场未来的变化。现在投资趋势,无疑就意味着投资未来。谁能抓住这股技术变革的趋势,谁能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多占一个位置。
对处理器品牌产生影响的第三点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IT等实施情况。事实上,而今的企业对IT的使用呈现三个阶段的递进式演变,一是性能提升,要求速度更快,散热更强;二是绿色IT的革命,能耗更少,成本更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企业更具现实意义。三是大规模商用的程度如何。在这方面,世界级巨头在处理器上的采购,直接在市场中产生“光晕”效应,影响到用户的决择。
客观地分析,AMD可以说是做得不错的一家。理论的东西比较虚,不妨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此说明这种变化正在发生。08年在最具前瞻性的全球硬件技术盛会WinHEC上,微软与AMD宣布为软硬件开发人员带来业界领先的DirectX 10.1和虚拟化解决方案。微软看中的是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OEM、增值服务提供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实现有价值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组合,从而能够帮助各类企业客户根据需求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又如,中国首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名,它所采用的处理器,就是7680颗低功耗的AMD处理器。而曙光相中的,恰好是AMD处理器高性能、出色虚拟化和投资保护等几方面的特性。
对技术有所了解的人能从这些采购的背后读出一个代表未来趋势的含义,如果说AMD过去一直是市场老二的话,那么在云计算环境的催生下,AMD已经开始大步甩开竞争对手,站在了技术创新的最前沿。这无疑为其品牌形象加分不少。而这种江湖地位的改变,正是AMD公司技术创新的最有力的证明。
当竞争对手还在苦苦纠缠AMD的产品性能如何如何时,AMD已经轻松越过这一层次,开始站在更高的起点为自身进行品牌的深度演绎,如近日发布的全新中文品牌理念——“融聚未来”,已经成为AMD在全球启动的“The Future is Fusion”品牌推广计划最具活力的中国式演绎。AMD用具有前瞻性的行动回应竞争对手:品牌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深度文化表达。AMD不仅是这么说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